羊城微雨湿润了珠江公园的盎然草木。5月11日下午,在树木掩映、优美典雅的湾区书屋内,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彭玉平教授身着衬衫西装,将含蓄隽永又富有趣味的中国古代经典诗词讲得有声有色。
这次,彭玉平以“我与王国维的隔世之缘”为主题,携其新书《〈人间词话〉讲演录》,与满座观众读者共品一杯“大师下午茶”,讲述他精研王国维二十年的成果与感触,邀请现场观众一起走近王国维的丰沛人生。
将读书作为生活方式
在20世纪学术史上,王国维将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他的《人间词话》作为文论经典而享有盛誉,在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等领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然而,王国维虽然是一名被广泛关注的人物,但要想读懂王国维,还需下一番功夫。20年前,一名学生向彭玉平提问:“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源于三首诗歌中的不同诗句,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彭玉平当即发现,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在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却发现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寥寥无几,只能查到诸如“企业管理的三种境界”“金融投资的三种境界”等无关话题。从三句孤立的诗句,到家喻户晓的“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究竟有什么关系?由此便催生出了彭玉平第一篇研究王国维的文章。
此后,在反复品读《人间词话》等著述、持续关注王国维研究的过程中,彭玉平愈发觉得这位国学大师“知名度很高,透明度很低”,这引起了他持续深挖下去的兴趣,想通过自己的研究给公众还原一个更真实、清晰的王国维。
人生中的一点偶然,让彭玉平与王国维意外结缘;而偶然中的必然——勤奋与锲而不舍,才让他在这条学术道路上走了近二十年,与王国维结下不解的“隔世之缘”。如今,从王国维的思想渊源,到他与民国大学、学者的关系,从《人间词话》的文本分析到王国维词学的深远影响,彭玉平的学术研究涉及到王国维的方方面面。
“王国维给我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彭玉平坦言,自己每天至少读书8小时,甚至经常超过10小时,但他从不觉得这是“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快乐得很”。
当他从书中发现一段新材料、写出一段新研究,其中获得的快乐是无可比拟的。他相信,百年之前的王国维也享受着同样的快乐:“因为一个人不享受读书、学术的快乐,是没有办法把这件事情做好的。”
彭玉平表示,他所有的兴趣爱好都在读书与治学当中,有了王国维作为榜样,他的研究生涯也就有了进退自如之感——“学问比不过王国维,太正常了!”因此,他从不失眠、笑点很低,每天保持充足的精神、好好读书,就已是人生乐事。
做有温度的学者和学术
手握一支话筒,彭玉平总能凭借渊博的学识、风趣的讲述,让诗词意理与历史文化“活”起来,学生评价他的课“兼有风趣幽默与闲情逸致,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引人入胜”。
近年来,彭玉平数度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讲解王国维经典著作《人间词话》及流淌在诗词背后的情愫与哲理,使这位国学大师以及他钟爱的诗词之美,不仅仅停留在中山大学的校园内,还走进了全国各地的观众心中。
“推动文化和学术的普及,永远是一名学者应该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彭玉平认为,在大学里上好课、做好研究,只是“成为自己的‘一个人’”,而他希望能够“成为社会的‘一个人’”,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所生活的城市品性、社会风尚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他一直坚持在行政、教学工作之余,不遗余力地参与讲学、交流的朴素初心。
为了更好地将通俗的电视讲解与相对周密的书面阐释相结合,彭玉平首次以一种雅俗共赏的方式,将他在“百家讲坛”开讲的《人间词话》讲演录集结成书,以三种境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赤子之心等重要观点分为十讲,以一个个雅趣盎然的故事与流传千古的诗句,将他数十载研究得出的新观点、新看法串珠成链,进而简要介绍《人间词话》的理论体系,引人入胜。
每每抚卷,彭玉平始终记得一个细节:王国维在清华时,有时晚上从工字厅送学生姜亮夫离去,王国维知道姜亮夫视力较弱,每次都要护送姜亮夫走过厅前的溪流才放心而归。因此,彭玉平每次去清华园,总会在那条溪流前驻足凝望,想象着在暮色苍茫中,王国维对学生的那一份让人感怀的关切和叮咛。
“因此种种,我也一直自勉:要做有温度的学者和学术。”彭玉平感叹,自己已经活了五十年有余,甚至比王国维都要年长了,但他依然还没有把王国维的有关史料、著述研究透彻。在他心中,王国维的思想魅力,将是“一种永恒的存在”。
原文链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305/14/content_10060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