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特别感动,学到很多。”日前,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多位中大教授结合专业所长,为汕头市澄海中学近80名师生带来分享,听完后澄海中学高二学生陈晓婕感触颇深。
这场专家学者访谈交流会,是中大乡村青少年美育支持计划之汕头澄海中学项目的一项重点活动。为推动乡村青少年美育支持计划,中大专门成立了“雅艺创新工作室”,推动美育进乡村、文化进乡村,以乡村美育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今年暑假,澄海中学组织师生走进中大、广东美术馆、广东科学中心,开展学术访谈、美育实践、文化体悟、就业实习合作与实践,帮助青少年学生了解大学文化,提早规划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对话学术“大咖” 探索科技与人文之美
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
7月20日晚,澄海中学师生与多位专家学者相聚中大,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时代发展与个人选择、科技人文与文化发展等话题,展开对话。专家学者们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人生感悟,带领学生们领略科技与人文之美,勉励学生们胸怀大志,坚定人生方向,做有趣的事情,做有意义的人。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变革,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可以说,是国家培养了我。”中大党委副书记余敏斌说,所以自己总是希望能够努力工作,回报社会。
作为眼科专家,余敏斌还在现场为青少年预防近视“支招”。他建议,每天尽可能做到两小时的户外运动,近距离连续用眼超过40分钟,要让眼睛休息10分钟,比如远眺,同时也要有限度地使用电子产品。
如何在做好教学科研的同时,兼顾其他工作?在中大副校长谢湜看来,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行政人员,或是两种角色兼而有之,其实都是为了教育事业,“教育是一份神圣的事业,要有情怀、懂得奉献。”
回忆起在耶鲁大学麦克米兰国际与区域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的经历,谢湜认为,这段独特的体验,让他深刻意识到拥有国际化视野的重要性。他寄语在场学生,要有胸怀天下的大志,坚定学术追求,将来进入一所好的大学,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不断提升自己。
中大团委书记、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杨小柳以自己的研究经历为例,勉励学生在实践中寻找自我,理性客观看待不同的文化。
为了完成博士论文,杨小柳曾深入凉山彝族地区,感受彝族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反思自我。“文化是多样的,每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逻辑和体系,我们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去做判断,要站在‘他者’的视角去理解。”
“老师们的精彩分享,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科学人文素养。”陈晓婕说,以前可能只是想着把考试考好,之后到一个好大学,挑一个好专业,找一个好工作,现在想得更多的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自己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
访谈交流会现场,中大还与澄海中学举行了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签约仪式。基地旨在发挥高校科教优势,构建校地协同育人平台,帮助青年学生提前规划职业发展,涵养创新创业精神。
两校师生联袂演出 尽展美育魅力
高品质的艺术展演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
21日晚,雅艺在线联合澄海中学美育专场音乐会在中大南校园举行。中大高水平艺术团师生联合澄海中学学生,带来精彩的文艺展演。
悠扬的笛声拉开了展演的序幕。中大学生带来的舞蹈《雨中的小卜少》《清平乐》,舞步翩迁、旋律优美,尽显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潮州音乐《寒鸭戏水》,让二胡和钢琴“对话”,通过别致幽雅的旋律、清新的格调、独特的韵味,演绎了寒鸦在水中悠闲自得,互相追逐嬉戏的情景。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表演,赢得在场师生热烈掌声。
澄海中学学生带来的朗诵节目《生如胡杨》,通过铿锵有力的话语,歌颂了顽强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的胡杨,鼓励当代青年应如胡杨一般,拥有挑战苦难、战胜命运的勇气。
“如果说你曾苦过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愿不枉啊,愿勇往啊,这盛世每一天……”临近尾声,澄海中学学生带来合唱《如愿》《澄中校歌》,展现青年学生传承读书报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的担当,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本次展演的作品,涵盖古琴演奏、舞蹈、演唱、朗诵、合唱等多种表演形式,并加入了竹笛、古琴、二胡、钢琴等乐器,给在场师生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尽展美育的魅力。
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澄海中学项目统筹整合了校地人才资源、平台资源,架起校地融合的实践桥梁,实现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未来,中大将进一步开展乡村青少年美育支持计划,以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发展为载体,以高雅艺术教育融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推动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涵养家国情怀、增强实践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