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缥缃万卷——习之堂藏国家大型文化工程文献展”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举办。展览从习之堂馆藏中遴选出《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华大典》《儒藏》四大文化工程之相关手稿文献数十种,向公众呈现了中华文脉弦歌不辍,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灿烂成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载籍极博。中国历来重视文献典籍的收藏、整理与编订,以彰千古同文之盛。自孔夫子删定《六经》、刘向歆父子董理兰台典册、唐孔颖达奉命编修《五经正义》、宋重文治而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四大类书,明之《永乐大典》、清之《古今图书集成》踵事增华,至于乾隆年间所成之《四库全书》,规模更是亘古未有,乃现存最大之官修丛书。
文化关乎国运,文化系于国本。展览策展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春健介绍,当代中国极为重视国家大型文化工程建设,先后启动二十四史点校、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华大典、清史工程、儒藏等大型文化工程多项,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推进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展览现场,季羡林、任继愈、邓广铭、李学勤等学者的手稿、信件、批示意见等档案资料讲述着国家大型文化工程编撰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项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的编撰细节格外引人瞩目。“大典规定收录文献只有下限,没有上限。甲骨文当然可以收……列表时不要用简体字。”在《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主任任继愈给办公室副主任伍杰的信中,观众可以一窥编撰过程的严谨细节。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春健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特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据悉,本次展览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哲学学会、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习之堂儒学馆承办。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2月28日。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8032478/rmh3803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