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人民日报】他开创了“岭南民俗学派”!著名民俗学家叶春生逝世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2023-11-30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12-01 阅读量:

11月27日,南方+记者获悉,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春生先生于2023年11月26日逝世,享年84岁。

叶春生,1939年10月出生,曾被评为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被誉为岭南民俗学派的主要倡导者和建设者,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70年学术史》所收录37位访谈人中唯一入选的广东学者。学术专著达50多本,代表作品有《区域民俗学》《岭南俗文学简史》《民间文艺学教程》《岭南民间文化》以及《广东民俗大典》等。成立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创办《民俗》新刊,后发展为《民俗学刊》;编辑出版《文化遗产》,成为国内大学第一家定期出版刊物。曾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和第二届、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作为岭南民间文艺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叶春生始终以“岭南”为治学之“根”,开创“岭南民俗学派”的先河。

叶春生出生于云南河口,1959年考进中山大学中文系后,他的学术生涯就与“岭南”二字结下不解之缘。1964年,叶春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中国民俗学奠基人钟敬文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培养的三届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之一。

叶春生是中山大学民俗学成长历程的见证人。改革开放之初,作为中大中文系民间文学、民俗学方向唯一一位任课老师,他自掏腰包设立“振兴中山大学民俗奖”,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并将学生们的优秀作业刊印成书。六期院系刊物《民俗》辑刊生动地见证了这段往事。步入新世纪,叶春生担任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创办了新的《民俗学刊》。刊物在内地学术界率先发起有关民俗文化产业、应用民俗学的讨论,引起广泛关注。

2002年12月,经过整合,由古代戏曲研究所、民俗研究中心组成的“中山大学古代戏曲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研究所”挂牌,两年后被确立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3月更名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大民俗学的影响力由此再上新台阶。

身为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创会会员,叶春生没有停止过对民间文化的发掘。通过他的积极奔走,黄阁镇古老的麒麟舞重返时代舞台,过百座古村落也通过认定得到抢救与保护。在叶春生看来,民俗学不仅是一门学术,更是一种技能,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文旅融合就是‘活保’民俗文化很好的途径,一代一代地传承才能永葆生命力。”

著名民俗学者王文宝将叶春生誉为“岭南民俗学派”的开创者。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70年学术史》所收录37位访谈人里,叶春生成为唯一入选的广东学者。叶春生常说:书斋里永远学不到真正的“民俗学”,田野才是民俗学者的“家”,“只有走进田野,我们才能汲取养分,才能得到‘活’的材料”。他踏遍了岭南的山山水水,写下500多万字各类文章,个人学术著作20多部、合作编著30多部。《区域民俗学》《岭南俗文学简史》《广东民俗大典》等岭南民间文艺经典深受学界肯定。

叶春生还荣膺“南粤优秀教师”称号,门下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计其数,民俗学专业硕士、博士就近50名,可谓桃李满天下。这批民间文艺的“种子”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等十几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开枝散叶,结出累累硕果。

“作为一位沉潜乡间田野的民俗学者,叶老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他的思想和学说却能借助学生、借助文字,穿越时空而流播天下。”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施爱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272860/7112026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