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气候适应与恢复力”主题边会在阿联酋迪拜召开。会议邀请了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气候适应与恢复力的核心问题。
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环境专业委员会专家介绍了区域和全球尺度下气候变化适应和恢复的潜在途径,分析了历史和现有的解决方案,讨论了可大规模部署的气候变化适应解决方案,并从公平实践、多元知识整合和解决脆弱性等多个角度展示了潜在的气候恢复能力途径。与会专家建言献策,向世界讲述气候适应的中国故事。
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教授表示,人类历史、现在和未来都要面对气候适应与恢复力的大挑战。即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气候适应的问题依然存在,应尽早将气候适应和恢复力提上日程,集结全人类的智慧和各国的行动,共同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董文杰教授、冉琪博士在《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气候的精细化研究》报告中介绍,中山大学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一体化地球系统模式SYCIM,运用动力降尺度方法,成功模拟了粤港澳大湾区未来80年的超高分辨率气候变化。大湾区对未来气候变化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迫切需要采取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这一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地球系统模式在掌握地球科学前沿问题以及服务防灾减灾、海洋强国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上的巨大潜力。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翟盘茂研究员提到,城市地区不仅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也是气候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增强城市地区对气候相关灾害的抵御能力和适应能力,对于应对日益加剧的气候极端风险至关重要。
欧洲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姜彤教授介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自2010年推出以来,广泛用于气候变化归因、预估和影响、风险和适应减缓中,而最新提出的“共享适应路径”可为决策者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专业风险信息。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军、副研究员张文霞研究指出,过去半个多世纪人为气溶胶的不均匀排放,通过影响对流层温度梯度,令欧亚大陆上空西风急流强度改变,主导亚洲高山区降水呈现“南干北湿”变化。但未来情景中,温室气体持续排放将有利于整个高原地区增温增湿;同时,受全球范围内包括亚洲地区的“清洁空气”(人为气溶胶的排放量减少)行动影响,二者将共同作用,促进喜马拉雅地区降水从当前的“变干”转为未来的“变湿”,使得亚洲高山区出现从“南干北湿”向“南北均湿”降水型变化的拐点,这关乎冰川水储量和生态环境、水资源分布等的变化。
原文链接: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20138/52375692.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