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再度引发大众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关注。而东方卫视的八集大型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也火了。
《何以中国》是一部聚焦于考古实证、历史演进、文明溯源的大型考古纪录片。它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追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曾经的深圳高考语文状元
这部考古纪录片的热播,也有“广东考古人”的一份力。
该片最重要的主创人员之一、联合总撰稿人,便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副主任、考古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周繁文。
从2000年迈入中山大学校门那天起,周繁文与考古学专业结下不解之缘。身为深圳高考语文状元,她却立志“学一门能真实触摸到古人经历的学科”。在考古学这把“冷板凳”上,她一坐就是20多年。
《何以中国》是周繁文担当纪录片撰稿人的“处女作”。从4万年前旧新石器之交,写到秦汉大一统帝国,为了完成这部作品,她花费了整整两年。
“前后改了无数个版本,可能总共都有几十万字了。” 不停的磨合、随时的沟通、无数的修改,充满了周繁文的回忆。在她的眼里,八集纪录片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
“这是一个极具匠心的团队!”《何以中国》节目组对考古成果的尊重,也让周繁文颇为感动。大到屋子内的物件摆放,小到人物的服饰打扮,场景布置都根据考古成果进行严谨设计。对于不确定的每一处细节,他们都向周繁文进行详细的询问,一字一词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牛刀初试的《何以中国》播出后便迅速“出圈”,还得到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的高度认可。
隔着文物,在与古人“神交”
“我喜欢当老师,校园里的年轻人有着社会最敏感的触角,他们的思想永远都是新的。”每次谈到考古教学,周繁文依然让人感受到那颗驿动着的年轻的心。
面对科研教学任务繁重的三尺讲台,周繁文依然乐在其中。每逢寒暑假,她都会带着学生走进田野里,寻找和拼凑古代历史遗留的碎片。对她来说,这仿佛就是隔着文物,在与古人“神交”。
“一个学科要留住人,不能单靠‘情怀’,我们也要力所能及地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我们希望尽量让学生到国内外参加发掘,可以接受不同体系的田野考古训练。”周繁文如此分享自己的心愿。
Q&A
让历史文献“看不见”的古代日常生活“被看见”
小南:参与《何以中国》撰稿背后有何机缘?作为中山大学学者担当主创有何学科优势?
周繁文:两年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找到了我,她是《何以中国》学术总制片人。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秦汉时期亚欧大陆的城市考古研究,写过《长安与罗马:公元前后三世纪欧亚大陆东西帝国的双城记》一书。秦老师恰好看过我的这篇作品,觉得文笔还比较合适,结果就让我把八集都写了。
中山大学考古专业迄今已经创建51周年,经过多年的实践凝练,形成了考古人类学与边疆考古、华南与东南亚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与外国考古、生物考古等4个特色学科方向。我们还设有目前全国唯一的考古人类学方向,致力于建构物质文化遗存的阐释模式与理论,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路径。这些学科背景也是我们参与这项工作的优势所在。
小南:首次接触纪录片撰稿工作,这次跨界尝试难在哪里?您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镜头里的视觉语言?
周繁文:以往许多纪录片侧重于专家解说,而《何以中国》更像一部电影。沉浸式历史复原是《何以中国》的一大创新。节目组需要根据大量考古资料搭建场景,邀请演员参演,还原先民最真实的生活面貌,再配以旁白娓娓道来,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为了重现史前旧石器时期,原始人类学会利用火的意义。我设计了大人举着火把、孩子跟着大人,他们一同在黑暗中行走的一幕。原始的人类畏惧火,也害怕黑夜。然而,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人懂得协作。他们克服了对火的恐惧,就开始仰望夜晚的星空。节目组花了很多心思呈现这些既浪漫又理性的表达,也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去理解。
小南:《何以中国》的创作反映了哪些广东考古的最新成果与先进理念?
周繁文:我们重点选择了广东三处不同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分别是:万年前的英德青塘遗址、五千多年前的岩山寨遗址和两千多年的广州南越国宫苑遗址。以此呈现包括广东在内的华南地区,如何汇入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这股大流。
广东地处内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汇带,历史上虽然是中原政权的边地,却也是外来文化进入内陆的一处门户。我们广东的考古在方法和理念上也秉持着多元、开放的特点,兼具“向陆性”和“向海性”的视野。换言之,是中国考古走向“国际化”的一扇“窗口”,这些理念也从我的写作中体现出来。
小南:身为教育工作者,您如何通过《何以中国》勾起更多学生学习考古的兴趣?
周繁文:关注教育,是我们高校教师的一种“本能”。创作《何以中国》期间,我在给本科生开设《中国古代史(上)》《秦汉考古》等课程,讲述内容也是从旧石器时代到秦汉,正好与《何以中国》涉及的大部分时间段相契合,刚好让我对这段时间的考古成果系统梳理了一遍。
《何以中国》致力让大家去认识和了解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从而通过共同传承、活化和利用,使之成为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文化资产”。考古学并不是一门纯粹研究过去的学科,我们也承担着服务于当下和未来社会的任务。我希望,青少年可以通过这部纪录片去了解考古学背后还有很多可能,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加入到这门魅力无穷的学科中来。
小南:如今,面对“何以中国”这个问题,您心中有了怎样一个答案?
周繁文:我们接触到的历史文献,书写者大多处于社会上层,关注更多的是王侯贵族。但这显然不够,中国是我们所有人的中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平民百姓,才是促成“何以中国”的最大基石。因此,考古学还要发挥重建历史的作用,让历史文献中“看不见”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被看见。
我们对没有文献的历史复原到了什么程度,意味着我们的学术研究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中国现代考古学已经走过百年,我们希望《何以中国》不仅回答“中国何以成为今天文化认同上的中国”这个问题,也将发展了百年的中国考古学对历史的建构程度,向公众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