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以心相交,成其久远”。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援外医疗是“白衣天使”爱心和责任心的跨国界挥洒,也是医疗体系“硬实力”的跨国界展示。近年来,广东医疗机构和援外医护通过长时间、多批次、多形式的医疗援外,形成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不可忽视的广东医疗力量。
南方都市报健康联盟即日起推出《“一带一路”上的广东医疗力量》专题报道,讲述广东医院、广东医护的援外故事,致敬“一带一路”上的广东医疗力量。
十年间,经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光明行”援外医疗队手术复明的国外白内障患者接近800例,成功率100%,无一例发生手术并发症。
医疗队先后16次远赴塞内加尔、马尔代夫以及瓦努阿图、斐济、基里巴斯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开展白内障义诊手术。
今年已是中国援外医疗队员派遣的60周年。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山眼科中心便按照上级部署选派医生远赴赤道几内亚援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山眼科中心“光明使者”的足迹走向了全球不同的国家,覆盖非洲加纳、南太平洋岛国斐济、塞内加尔及马尔代夫、多米尼克等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
赴万里送光明 “想帮更多的患者摆脱眼疾之苦”
2013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陈伟蓉教授率队前往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开展“光明行”义诊,这是她首次开展援外工作。此时,她已是国内知名眼科专家,从事眼科医疗、教学、科研以及防盲工作数十年。
当她抵达首都维拉港的医院时,发现人群中有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眼睛空洞无神。这位名叫阿布的老人,因白内障失明多年,体重200多斤,同时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心脏病,缺乏足够的手术指征,多个国家的眼科专家都拒绝给她医治。陈伟蓉承载着其最后的希望。
老人家有个心愿,希望能再看一眼她的子孙。“我们对老人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决定为她实施手术。全队5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200多斤的阿布抬上手术台,手术成功了,阿布重见光明了。”这场手术时长是平时的三四倍,但是很顺利。“第二天,阿布不仅看到了可爱的孙子,也可以看到陪伴在左右的家人和美好的风景。”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年后,陈伟蓉再次来到瓦努阿图,她远远就看到坐在轮椅的老人,正朝着自己张望。“我一眼就认出是老阿布。原来,她是想把一条印有瓦努阿图国旗的绶带送给我。阿布深情地对我说,‘感谢您,中国医生,我的心愿了了,即使现在离开这个世界,我也没有遗憾了’”。
在多米尼克,一个位于东加勒比海向风群岛东北部的岛国,人口不到8万,国土面积仅有751平方公里,距离中国1.5万公里。中山眼科连续多年派遣眼科医生支援当地。
2018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曹乾忠医生参加援多米尼克医疗队。医疗队到达多米尼克后,深刻感受到9月飓风给这个国家带来的重创,正值灾后重建的城市一片破败。蚊虫和苍蝇肆虐、道路遭到毁损、断水断电时有发生。医疗队克服环境等因素所带来的困难,很快就投入了医疗工作,并对当地住院医师展开眼科基本功培训。
2021年9月28日,中山眼科中心眼外伤科段芳医生作为第四批中国(广东)援多米尼克医疗队成员,启程参加援多医疗工作。在一年的援多医疗工作中,完成门诊近3000人次,眼科手术近100台……援多期间,段芳与团队不仅在当地开展了多项“第一例”眼科手术,还帮助当地医院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疫情防控等工作,受到中国驻多米尼克大使馆、当地政府、医院和民众赞誉。
“我多看一会,就多一位患者早日摆脱眼疾痛苦”,在国外,段芳等中国援外医生尽量多地为当地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眼科诊疗,经常下午两三点才能吃上午饭。
幸运的是,在广东省卫健委等的多方资助下,和历届援多眼科医生的推动下,中多友好医院成立了眼科中心,眼科迎来了自己独立的手术室。段芳医生也是第一位在新手术室做手术的医生。
开辟援助新模式 建立中马眼科中心“授之以渔”
马尔代夫有着迷人的美景,但同时也有致人眼盲的猛烈阳光。强烈的紫外线、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使得岛国居民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疾高发。
2016年1月及2017年9月,我国两次派出眼科专家团队,前往马尔代夫开展“光明行”项目,受到当地医患的热烈欢迎。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广东省卫健委等部门领导下,中山眼科中心从“输血式”援助发展为“造血式”援助,开启全新医疗援助模式。在马尔代夫,中山眼科中心以开展“中马眼科中心”对口医院合作援外创新项目。2020年初,中山眼科中心依托马尔代夫胡鲁马累医院,在当地建立了“中马眼科中心”。
该中心揭牌仅两个月,中山眼科中心专家团队完成各类眼科门诊、眼科检查超过1200人次,各类眼科手术164人次,包括白内障、眼表、玻璃体、外眼和激光治疗,培训了一批医务骨干,手把手教导当地眼科医生开展手术,初步建立起中马眼科中心的雏形。
新冠疫情过后,搁置三年的中马眼科中心再次启动。2023年开春,医疗专家队再次踏上新的征程,此次马尔代夫之行的任务就是按照国家的部署要求,巩固一期项目成果、履行协议内容,将中马眼科中心打造成立足马尔代夫、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眼科诊疗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尔代夫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王立新发布了一条推特,“欢迎陈伟蓉医生团队一行带着200多箱医药设备重返马尔代夫,重新启动中马眼科中心项目。我相信,越来越多的马尔代夫人将从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双方的密切合作中受益。”胡鲁马累医院总裁向医疗队送来致谢牌匾,深情写道:“你们点亮了我们的双眼,也照亮了我们的心!”
与此同时,马尔代夫的患者也等待了3年。77岁高龄的患者哈桑·亚当提起中国医生的医术,便竖起大拇指,“这3年的等待很值得,我就是相信中国医生。他们医术精湛、态度和善,特别为患者着想。”
十年来,一群光明使者的接力赛,打破了国与国的界限,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也将光明播撒至全球不同国家。
思念与奉献同在 一场关于播撒光明的接力赛
这是一场播撒光明的接力赛,眼科人正在时间的长跑赛道上与病魔比拼。
在援外行动中,由于医护人员紧缺,援外医生常常需身兼多职,许多在国内由护士完成或协助的工作,测眼压、测视力、做B超检查等,都需要亲力亲为。援外医生不断地在医生、护士、药师、工程师、兼职会计,甚至更多角色中来回切换。
但援外医疗队成员每每看到重获光明的患者,心里时常感到骄傲和自豪。只有在夜深独处时,才任由自己对家人的思念汹涌而来。
护士蔡玥的儿子刚刚两岁半,正是黏妈妈的时候。每次视频时,儿子都奶声奶气地问蔡玥:“妈妈,你到白云机场了没有?到了没有呀?”
在医疗队出发前,王琦玮医生的父亲生病住院了。就在回来前两天,当得知母亲也累病了,两个孩子也都发烧了,琦玮医生忍不住偷偷大哭了一场。当白天大家安慰她时,琦玮微笑着让大家放心“谢谢!一切都会顺顺利利的!”
同样,援外医生无法忘怀,在援外医疗中所收获的感动和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医疗队离开基里巴斯时,重见光明的基里巴斯患者们情不自禁地用民族语言唱起了当地著名的歌曲《Thanks Giving》,术前因失明而目光呆滞的老人们术后容光焕发,用歌声表达他们重见光明、重获新生的喜悦之情,和对中国政府、中国医生衷心的感谢。
医疗援助无国界,医者仁心有大爱。“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祖国一声召唤,我们还会整装再出发。”陈伟蓉设计了援外专用的白大褂,把鲜红的国旗绣在左袖。“在国外,我们是只有几个人的医疗队,却承担一个小型眼科医院的工作,还时刻面临着疾病、职业暴露、设备故障等风险,但是背靠祖国,心有所依,我们从没感到孤单或弱小,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每当患者问起我们的名字,我都会自豪地回答:请叫我中国医生!”
“援外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会在上级领导的支持指导下,坚持举全中心之力去支持把这项工作做好。”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防盲治盲办公室主任梁凌毅教授介绍,眼科中心派出的一支支队伍专业过硬、综合素质良好,不少更是教授级的医生,可以说是精兵良将,以确保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这些走出国门的光明使者,开创了多个“第一次”。
“眼科中心作为眼科国家队,一直有着优良的援外医疗和国际交流传统,我们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任务,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表示,眼科中心将持续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贡献。
数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援外医疗
外派人数:88人次
目的地:赤道几内亚、瓦努阿图、萨摩亚、斐济、汤加、库克、纽埃、加纳、马尔代夫、多米尼克、塞内加尔、基里巴斯
在院援外医护名单:
闻祥根、刘金陵、陈伟蓉、张新愉、陈蔼环、唐锦珠、李猛、袁进、黄晶晶、郑丹莹、刘玉华、刘卫慈、韦梅、罗小婷、王嘉蔚、吴明星、柳夏林、黄圣松、宋靓雯、曹乾忠、王琦玮、徐建刚、夏空、蔡玥、王德才、向武、叶荣花、黄创新、段芳、左成果、陈婉、张德妤、刘臻臻、王莉、林勇彬
原文链接:https://epaper.oeeee.com/epaper/G/html/2023-12/26/content_22579.ht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