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老陈,我这边刚收了一个病人,他的情况有点复杂……”2023年岁末的一个深夜,一通跨越5000公里的电话,从新疆喀什打到了广东广州。
电话这头是援疆医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杨瑶。电话那头的“老高老陈”,是在广州的高新博与陈荣新,他们既是杨瑶的“援疆前辈”,也是同事和好友。
仨人经常这样,“煲电话粥”讨论患者病情。
喀什是我国最西部的边陲城市,白昼漫长,紫外线强度高,导致白内障、青光眼等致盲性眼部疾病高发,但这里医疗资源却相对薄弱。
“我们三个人专业方向不同,联动讨论,可以更全面评估患者情况,也让患者少跑几个科室看病。”杨瑶说。
相隔5000公里,他们却目标一致,心连着心,都想治好更多病人的眼睛,把“光明”带到“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上。
2023年12月31日,杨瑶援疆的第250天,她依然在“送光明”的路上,打算回医院看病人,一起送走岁末的最后一缕阳光,迎接新年的到来。
跨越“山海”
在新疆待久了,杨瑶的脸颊挂起了两朵高原红。
回望这一年,她常常想起出发的那一天——
4月26日,春意正浓时,她从广州启程,前往喀什。在充满生机的季节里,她也拥有了人生中的一个新身份——援疆医生。
飞机上,杨瑶飞过了青海湖,越过了天山山脉,深刻感受到这个要支援的地方与广州远隔“山海”。
在她出发前,陈荣新作为“过来人”,多次嘱咐:“不要浪费在新疆的每一天。”
“老陈,你比春卷还卷呀!”杨瑶笑着回答。
两年前,陈荣新也在援疆。他的初心质朴,“只有去到最艰苦的地方,才能知道还能做些什么,也才能更好地锻炼和提升自己”。
对于援疆,杨瑶有自己的执念。因为她的父亲是一名军医,在她一岁多时便从家乡四川成都前往西藏支援行医,一待就是十几年。
当时西藏物资紧缺,每次和妈妈去找爸爸时,杨瑶就会背上一书包的蔬菜和腊肉,给爸爸送吃的。
“条件艰苦,但爸爸一直在坚持。那时候就觉得,当医生是一件很辛苦,却又很厉害的事情。”杨瑶哽咽。长大后,她终于有机会,去“理解”父亲的选择。
在她的想象中,喀什市区毗邻沙漠,应是一个黄沙漫天、遍布戈壁的地方。
直至抵达,她才发现,在一批批援疆干部的帮助下,这里已经是一座现代化小城的模样,她所支援的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成为了当地疑难眼病的诊疗中心。
市区医院眼科的能力虽提升,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偏远乡县患者就医意识薄弱,仍是一道要想方设法求解的难题。
一个8岁的小女孩,两年前被铁钉弹伤了眼睛。来到杨瑶的诊室时,她眼里的伤口已经长出了一个巨大的囊肿,把瞳孔压得只剩下一条缝。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杨瑶深知,肩上有沉甸甸的责任。
寻找“后援”
从喀什一路出发,沿着中巴友谊公路向西,就来到了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和天山交会于此,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这里是中国西部的寂寥之地。
受地域环境影响,喀什的眼疾患者常常同时合并白内障、黄斑裂孔等多种眼病,病情也更复杂。
杨瑶经常下乡义诊,把医疗服务送到居民们的“家门口”,也教当地医生做手术,提升当地基层医院系统化处理眼病的水平,以更好地帮助偏远乡县的患者。
“眼外伤绝不是单纯缝合伤口那么简单。”她说,医生要懂得判定伤口要不要马上缝、并发症怎么处理、后续关注哪些指标和什么情况下要转诊到上级医院等,因为只有掌握科学的、系统的处理流程,才能把小病解决在基层,降低进展为“大病”的风险。
杨瑶也时常向高新博、陈荣新寻找“后援”,交流疑难病例的诊治。她是眼外伤方向,高新博和陈荣新则分别是青光眼与眼眶病方向,都是喀什的高发病。
“我们可以更精准评估患者的情况是否合适做手术,明确具体的治疗方案,或是提供下一步的就医建议,让患者少跑点路。”高新博说。
一年前,高新博也是一名中山眼科中心派出的援疆医生。
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他与许多患者结下了情谊。回广州后,仍有患者想复查眼睛,他便将患者“转诊”给杨瑶。
“喀什的患者对广东医生很信赖。”高新博感慨,虽然不在喀什,但通过网络,仍然可以帮助到当地的患者,也是一份珍贵的缘分。
“我不孤单。”在杨瑶看来,她看似是只身一人在远方,但实际上背后有“一大群人”,都心系喀什患者。
一起“送光明”
今年8月,因为“粤新光明行”项目,高新博、陈荣新和杨瑶三位“老友记”,在喀什“再度重相逢”。
这是由中山眼科中心主要执行的白内障筛查防治项目,广州的眼科专家们将在三年时间里,不定期来到喀什地区疏附县、伽师县及塔县等地开展义诊,并为符合手术指征的当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目前已有1000名患者在广东医生的帮助下重见光明。
于陈荣新而言,那段时光相当于又回到了三个人“一起共事”的时代。他们曾是研究生同学。杨瑶也说,虽然身在喀什,却有种梦回广州的感觉。
这次义诊,他们深入大山,去了被雪山包围的塔县,也攀上海拔近5000米的红其拉甫。有两个病人,听闻广东医生要来,特意从喀什市区驱车几百公里跑到县城里看病。
陈荣新感受到,喀什居民对健康和光明充满了渴望,“虽然援疆已开展了十年,但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三个熟悉的老友再次重逢,都想为这个地方老百姓做点什么事情,这是人生缘分在另外一个空间的延续,很美好。”高新博说,他们都在畅想以后,也许可以一起做更多事情。
能帮助到更多患者,是这三位医生最开心的事。
一位年近90岁的塔吉克族老奶奶,接受了免费白内障手术后重见光明。她不会说汉语,却在进手术室前学了“谢谢”两个字的发音。术后睁开眼睛,她看清了眼前的广东医生,说出的第一句话便是“谢谢”。
援疆的过程中,杨瑶收获到了作为医生的强烈满足感。“很多患者也许不知道我叫杨瑶,但知道我是‘广东医生’!”
义诊时,杨瑶常踏着夜色出发,在路上迎来黎明破晓,一路追赶着朝阳。有人说,他们是一群“光明使者”。
辞别2023年,迎来2024年,杨瑶心中有了一个新愿望:去昆仑塔看一场日出,为新的一年注入更多朝气,继续为喀什的眼疾患者们“送光明”。
“我也希望,每个人都能迎来一个光明的未来!”她挂着高原红的脸颊染上了笑意。
原标题:从珠三角到帕米尔,跨越山海“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