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山涛竟也是兵法家?

稿件来源:南方日2024-03-04 A09版 作者:董上德 编辑:卢旖维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4-03-05 阅读量: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山涛竟然熟知兵法。《世说新语·识鉴》第4则说:

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闇与之理会。王夷甫亦叹云:"公闇与道合。"

晋武帝司马炎在宣武场谈论武备问题。他打算弱化武备,强化文教,因为这是很重要的国策宣示,故而亲自来到宣武场,也把众大臣全部召集起来。山涛听完之后,认为皇帝所说有其失宜之处;因而跟众位尚书谈论孙武、吴起的用兵之道,越谈越深入,在座的人无不赞叹、佩服。大家都说:"山少傅所论,真是天下名言。"后来,宗室王侯各自骄纵,越做越过分,动不动就爆发祸端,相互厮杀,而各地的盗寇纷纷趁乱聚合,祸上加祸;由于弱化了武备,各地郡县封国不足以制服动乱,祸患渐趋严重,不可收拾。这样的后果,一如山涛当初所料。当时的人议论说:"山涛不以研究孙吴兵法出名,而谈论起兵法来每每跟孙武兵法暗合。"西晋末年的大臣王衍(夷甫)也赞叹道:"山公所言,暗合治兵之道。"

山涛论兵,当在其做"太子少傅"时期,故人称"山少傅"。《晋书·山涛传》记载,"咸宁初,(山涛)转太子少傅"。咸宁,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个年号,第一个年号是泰始(公元266—274年);而咸宁(公元275—279年)是司马炎正要巩固权力的时期。司马炎大概认为,此时"国基"已立,正是"偃武修文"、步入"国家正轨"的时候,如果再加强武备,在"兵农合一"的格局内,则不利于发展农耕业,不利于民生。按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做法,与"文景之治"的思路相似。可是,山涛敏锐地意识到,片面弱化武备不可取,故而不完全赞同司马炎的意见。

《孙子兵法·始计篇》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除了强调武备的重要性,还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大概山涛是从一般性的角度说明军备不可忽视、军事不可失"势"的道理。西晋政权只是接了"曹魏"的"盘",距离"三国纷争"为时不远,山涛所论,大概也是从"大局"着眼的,未必与西晋日后的"内部权斗"挂钩。山涛去世时,司马炎尚在,那时还没有"诸王"不可一世的情形。所以,"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云云,说得山涛"料事如神",这只是后人的附会之言。

我们不必过高估计山涛所论的"预见性"。他不太可能"预见"在他的身后会出现"八王之乱"这类毁灭性的历史事件;出现"八王之乱"也不完全是因为弱化武备触发的。这本来是一个"政权结构性问题",相当复杂,此处不赘。

山涛在司马炎宣示"国策"之后,"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可见他平时是读过《孙子兵法》或《吴子》的,故原文说"山涛不学孙、吴",不能够仅从字面上理解,而应该回到当时的语境看,即彼时的人都知道山涛精研《老子》《庄子》,是清谈专家,却不以研究"孙吴"著称,可是,在谈论"孙吴"时,却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这才是让人们觉得"意外"并且表示佩服的原因。

无论如何,山涛长期被忽略了,很值得研究。山涛是古代从"士人"转化为"士大夫"的一个复杂而典型的"标本"。

(本文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

原文连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403/04/content_10091907.html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