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治疗帕金森病的“电子药”是什么?怎么选?中山一院专家答疑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卞德龙 编辑:卢旖维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4-04-11 阅读量: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震颤、僵硬及动作不灵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神经科副主任陈玲、神经外科副主任刘金龙等专家表示,对于部分用药种类多、剂量大并出现运动并发症的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手术疗法是新的选择,这种持续的电刺激又被称作“电子药”。

建议50岁以前起病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

脚“慢”、面“僵”、手“抖”是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陈玲介绍,“动作缓慢”是患者运动症状中最关键的表现,主要表现为走路小碎步、夹菜慢、写字变小等,或者做精细动作时感觉不灵活;僵是指“肌肉僵硬”,如活动时感到不灵活、脸部表情明显减少、眨眼次数减少、表情呆板;手抖症状则主要为静止性震颤,频率4—6次/秒,患者静止休息时手抖明显,干活时手抖会相对减轻,睡觉时会消失。

除了上述运动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抑郁、便秘、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如何进行帕金森病自测?陈玲给出了自测问卷:

(1)从床上、椅子上起身是否困难?

(2)写字的大小相对于以前是否变小了?

(3)说话的声音和以前相比是否变小?

(4)走路的时候是否容易摔倒?

(5)是否会出现走路抬不起脚,感觉脚黏在地上了一样?

(6)面目表情是否变少,不像以前那么丰富了?

(7)胳膊、手、腿是否会出现颤抖的现象?

(8)自己穿衣服系扣子的时候困难么?

(9)走路的时候是否拖着小步走路?

“如果有这些问题,且伴有便秘、嗅觉下降、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等症状,建议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她说。

陈玲还提醒,帕金森病有10%—15%遗传倾向,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进行排查,建议50岁以前起病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

在基因检测报告里,如果病人是显性基因,可能会遗传给子女,建议让患者的子女也进行同样的基因检测;如果只是携带隐性基因,尽管现在没有表现异常,仍需要进行持续跟踪,关注是否会出现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必要时还需进行影像学检查。

口服药和“电子药”相辅相成

在治疗方面,陈玲说,帕金森病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手术和康复训练,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药物治疗。

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用药种类逐渐增多,剂量逐渐增大,大部分患者不可避免地出现运动并发症,包括症状随着药效消失而加重的“剂末”现象和药物起效后出现身体不自主摇晃、摆动的异动症。此时,部分患者可通过手术治疗进一步改善症状。

刘金龙介绍,目前最常用的手术疗法为被称作“电子药”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该手术通过设定参数,包括正负极、电压、脉宽和频率,对核团进行持续的弱电刺激,干扰神经环路的异常放电,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与常规的口服药物相比,‘电子药’作用更稳定、调控更灵活,口服药和‘电子药’相辅相成,共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刘金龙说。

不过,并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适合DBS治疗。刘金龙说,一般而言接受DBS治疗的患者必须符合特定条件,包括帕金森病诊断明确、患病5年以上、年龄75岁以下、头颅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以及无严重的认知减退、精神疾病或内科疾病等。

在中山一院,患者启动“电子药”使用前需要完善一系列全面的评估,包括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和影像学的评估。DBS术后一月开机,由专科医生选择最佳触点进行长期电刺激,此后根据需要进行程控和药物调整,一般3个月至半年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稳定状态。

陈玲指出,就大部分患者而言,使用“电子药”后仍需继续服用抗帕金森病口服药物,“电子药”的参数和口服药的调整需要一个逐渐磨合的过程,最终口服药量可减少至原来的50%。

不过,她也指出,“电子药”的使用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术后患者病情仍会不断进展,所以患者需要定期返院随访,以便专科医生根据病情做出相应的处理。

此外,对于使用“电子药”的患者,自我管理和家属的照顾及支持十分重要,这有利于患者发生意外状况时,如跌倒、DBS装置关机或电量耗竭等情况发生时得到及时的帮助,从而避免发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404/11/c8774584.html?colID=0&firstColID=1374&appversion=11100&enterColumnId=&from=weChatMessage&date=bnVsbA==&layer=3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