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三,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胸外科的教授诊室外,前来问诊、就诊的群众络绎不绝。科室主任程超坐镇看诊台,短短一上午,为少辄80名、多辄上百名患者输出专业诊疗方案。他的“肺腑之言”,成为患者坦然应对病情的“定心丸”。
手术台是程超的另一张“工作台”。当执起手术刀,他在纵横交错的胸腔肺脏间穿针引线,为患者减少病痛不懈努力。他对医学专业的执着精进,对患者治疗的全情投入,从业25年来始终如一。
探寻疑难杂症“最优解”
作为中山一院胸外科主任,程超身上带着许多标签——国内较早掌握胸部微创外科手术技术的专家之一,多项临床研究成果荣登国际顶级期刊,曾荣获“广东省医学杰出人才”“广东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广州好医护之广州好医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等多项殊荣……
胸外科的疑难杂症并不少,手术大多性命攸关,每个环节都像是在刀尖上起舞。作为拥有丰富经验和精湛技术的“多面手”,程超善于挑战胸外科的高难手术。
众多手术案例中,一名患有侵袭性纤维瘤病的19岁患者让程超印象深刻。少女左侧胸腔内长有一个约27厘米的巨大肿瘤,病情在全球范围内罕见,随时危及生命。程超当即提议组织全院多学科专家会诊,围绕患者肿瘤性质、手术指征、手术治疗方式、术中麻醉风险进行深入讨论。在正式手术中,他作为主刀与团队协同奋战,小心翼翼地在浮动的肺脏里抽丝剥茧。历经10个小时的艰辛努力,患者体内的“定时炸弹”被完整切除,左肺得以保住,花季少女重焕“生机”。
“一定要把好患者的手术质量关。”在无影灯下对症施治、一丝不苟,程超每年以优质、高标准完成约500例纯腔镜下微创肺癌根治术、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Ⅳ级手术,并尽力将术后的影响降至最低。
与时俱进的“探路者”
程超与医学“结缘”,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家中包括外公在内的数名亲人皆从医,患者病愈后道出的感谢话语,医患建立起的友好互动,让他感受到了医生的职业价值,因而逐渐步上医学道路。师从世界“肺癌克星”中的首张华人面孔——吴一龙教授,他细致学习为人、为事、为医之道。
2000年前后,适逢中国胸外科领域医疗技术更新迭代、药物研发迅猛加速,程超正是在这个时期成为临床医生,并在经年累月间积淀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复杂手术挑战。
与此同时,他紧随先进医疗技术的沿革,实时更新对疾病的认知观念和对病情的处置方案。这种与时俱进的自我要求,使其逐渐成为学科创新前沿的“探路者”:率先开展肺部多个创新术式,如肺癌的沿双神经链引导下淋巴结清扫、肺隔离症术式改良等;食管癌的免疫新辅助综合治疗、围术期快速康复策略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当看到病人术后稳稳妥妥的,创伤小、痛苦轻,我们整个团队都会很开心,会觉得医生的工作得到了患者、家属乃至是社会的认可,特别有成就感。”程超说道。
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开朗随和、总是乐呵呵,是程超给多数人留下的印象。尽管在学术研究、诊治流程等方面一丝不苟,他却会在对待患者时如同朋友,总爱开开玩笑,放松他们的情绪。“病人不仅身体上难受,心理上也普遍有焦虑。在这个时候,医生哪怕多和他们交流几句,他们都能受用很长时间,也建立起医患关系中的信任度。”
门诊放出的号源供不应求,他往往会为挂不上号的患者加号,上午的门诊忙碌至1点半才下班。“一些患者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看病,很不容易。如果因为无法及时就诊而耽误病情,会很麻烦。”
常年守护在患者的诊台、手术台边,他也不忘在论坛交流研讨,向年轻医生、医学院学生传道授技,并通过直播、连线、调研交流等方式,将治疗经验、防病知识推而广之,让众多人从中受益;同时,医者情怀使其勇于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抗击非典、玉树抗震救灾等重大社会事件中,都有他驰援抗“疫”的身影。“每治疗一个病人,都是在做有益的事情,是在‘积德’。”
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将至,程超也为包括自己在内的医护同事们送上祝语:保重健康,多锻炼身体;养成探索未知的驱动力,将专业做专、做优、做精。“如果你充满兴趣地去做一件事情,长年累月地做,你也不会觉得累。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对医生来说很重要,与大家共勉!”
原文链接:https://xapp.southcn.com/node_2ea31fe5fd/fef2fe9fe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