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校已开展微专业试点。2024年秋季学期,又有多所综合性高校微专业开始招生、开课。如,南开大学开设应用型、学科交叉型、全英文3种类型的微专业16个,每个微专业包含5~8门课程,总计15~20学分;上海外国语大学本学期“上新”了首批9个微专业,分别由9个二级学院负责开设;南京邮电大学学生今年9月初也可报名申请新开设的脑机接口与智能工程、智慧社会工作等12个微专业。
中山大学教务部主任陈省平告诉记者,“微专业的特点是‘小而精’,虽‘微’但不失‘专业’的性质,可以理解为优中选优的系统化课程模块。”陈省平说,在中山大学,微专业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依托主修专业的微专业,二是跨学科微专业,2024学年学校56个院系共设置了88个微专业,各年级学生均可报名,最早于大一下学期报名,大二开始修读。“学生取得主修专业毕业资格,同时完成微专业培养方案的各项要求,可申请微专业证书,但该专业证书不在学信网标注。”
开拓视野、精于实操,课程与培养模式设置更多样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2021级学生邓栩瀛修读了管理学院“计算、数据与管理”跨学科微专业,他坦言,修读的初衷是希望了解更多跨学科知识,并在学习主修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时,了解学科知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过程与思路。“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计算机和管理学的交叉学习,可以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我将来想跨学科读金融科技、商业分析的研究生,有交叉学习背景会是申请时的优势。”
在陈省平看来,微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通过专业、科学的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较为系统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其二,学生经过交叉学习,更高效、更敏锐地发现学习兴趣,初步规划接下来深造和就业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进阶和精深学习。其三,通过与不同学科专业同学的相处与交流,扩大朋友圈,积累多学科背景的同学网、学术网,提高团队合作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总之,希望通过微专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继而更好培养和提升创造性,增强学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丰富的跨学科视野和更为多样的技能”在邓栩瀛看来是修读一年来最大的收获,“一方面,扩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为主修学习提供了有益补充。例如,‘博弈与运筹’‘大数据商业分析’等课程,让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数据分析和优化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我对数字化运营与管理的理解。‘数字化商业模式’‘金融科技’等课程,则通过具体的案例,加深了我对计算机与商业相结合的认知和理解。”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4195806650198818&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