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集中办学的主体单位。学院依托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资源条件、文理医工农艺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优势以及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起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的高端平台,为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作出突出贡献。
2024年,中山大学进一步优化了非学历教育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学院的力量。学院的工作团队进一步增强,包括新任一名院长和两名副院长。近期,我们专访了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何晓钟,倾听他对继续教育的理解和推动中山大学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
谈及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规划,何晓钟道,在自身与团队的共同奋斗下,学院将朝着“建设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的一流非学历教育人才培养高地”的目标开拓创新。
依托优势
开拓特色培训领域
《培训》杂志:当前,不少高校纷纷开设继续教育学院,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在您看来,高校从职前教育延伸至职后教育,有何优势?
何晓钟:不可否认,职前教育,也就是学历教育,与职后教育因培训对象不同,在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存在天然差异。
学生作为学历教育的主体,缺少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基本是一张“白纸”,侧重于吸收完整的、体系化的学科专业知识。职后人员已经具备一定工作阅历,更加关注自身所在行业、岗位和个人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和效果都具有“即时性”。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在继续教育培训课堂上,教师一定是针对学员工作实践当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给予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而非简单介绍概念或知识。
那么,不断有高校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原因何在?这得从国家赋予高校的职责说起。当前,高校承担的主要职责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其中高校承担“社会服务”职责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依托学科专业资源和师资优势,开展干部培训、企业和各行业人才培训,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公民终身学习做贡献。
从这个职责可以看出,高校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既是国家战略,也是社会需要和公民自身需求。因此,高校在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职责使命的同时,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是责任,也是优势。双方可以有效结合,彼此赋能。
《培训》杂志:那么,在继续教育学院林立的当下,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有哪些独具特色的培训模块,持续不断吸引学员前来学习?
何晓钟:我们有四个比较特色的培训领域。
第一,依托中山大学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开展党政干部培训,即公务员培训。
第二,依托中山大学强大的文史哲、经济金融和工商管理等优势学科的力量,开展企业家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高管的培养。
第三,依托中山大学悠久的医学教育传统和强大的临床医疗优势力量,开展医学继续教育和医院管理方面的培训。
第四,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知识集聚、人才集聚、产业发达和创新活力强的区位优势,在广州、深圳、珠海三个重要城市办学,开展创新创业实训和管理咨询方面的工作。
精心筹谋
为职后学员奉上纷彩课程
《培训》杂志:在当前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企业压力剧增,对员工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基于当前优势资源和培训模块,为前来参训的学员具体提供哪些学习内容?
何晓钟:中山大学历史悠久,学科专业齐全,课程和师资资源丰富。针对不同委托单位的组织意图和不同的培训群体个人需求,我们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比如,党政干部培训领域的核心课程包括党性和政治理论教育、领导力培养、应急处突能力训练,以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领导干部的素质培养;针对企业家和企事业高管,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策略、企业家精神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秉持“大学办到哪里,继续教育就办到哪里”的原则,除了在广州校区设立继续教育学院的整个体系之外,在深圳和珠海校区都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分部。当前,这两个分部就开展了不少极具吸引力的课程,深圳校区培训业务的增长更是极为亮眼。
其一,以这两个校区学科专业和当地特色资源条件为支撑,开展干部教育、企业培训工作。
比如,深圳校区本就结合当地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科技,开设了新工科、新医科。那么,针对这两类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我们开设了相应的培训课程。
其二,利用大湾区及广州、深圳、珠海三个核心城市知识集聚、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创新活力强的优势,开展现场教学。
比如,在深圳,我们将华为、腾讯等领先企业作为现场教学基地;此外,还借助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如参观“大潮起珠江”展览),向学员讲述如何将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大都市的历程,启发大家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珠海,我们则利用校区大海洋、大地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学科优势,开展相关领域、行业和主题的培训。
《培训》杂志:管理层是企业重点关注群体,您认为可以如何整合众多课程为他们定制培训项目?
何晓钟:确实,管理团队是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本,也是我们的重点培养对象。
正如之前谈及的那样,职后培训对象重在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尤其是管理人员,更是要将理论落实到实际业务中去。因此,我们在培养这些人时会开展“行动学习”项目,从课堂到企业工作现场,实现有效联动。
以广汽集团“行动学习”培训项目为例。为了实现集团新战略,公司选派了一支冲锋陷阵的骨干领导前来培训。针对这群学员,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培训内容。在理论课方面,我们并非简单教授概念,而是提供系统的管理思维课程、人力资源基本理论和规律课程,帮助他们领导好所属部门。
在实践层面,鉴于他们都带着集团董事会确定的课题前来学习,因此,我们会将学员分成几个课题小组,安排一位课程导师作为课题小组的指导人和统筹协调人,开展课题研讨。小组先在课堂上谈论课题,之后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场,实地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最终形成问题解决之道。再后,学员形成研究报告提报集团董事会,得到后者的认可后方可结业。当然,研究报告也会形成正式文件在企业内部推行下去。
学员分组开展课题研究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日常,他们都是以“部门负责人”“集团骨干成员”的身份,从自身立场出发互相交流,难免有些放不开和部门“利益”的考虑。在小组中,大家则抛开岗位的立场和束缚,以同学的身份平等沟通,则更易就事论事看到事情的本质、问题的症结,很容易形成共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平静探讨时,大家还可能发现新的业务合作领域,回到工作岗位后立马落地。
《培训》杂志:当下,数字技术不断袭来,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否在该方面有所涉足,开展相应课程?
何晓钟:我们确实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比如开设在线教育平台,上线了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为远程教育、送教上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课程一部分由线下受学员欢迎程度较高、效果较好的授课内容转化而来;另一部分则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热点、新技术、新理论,专门开发形成。
面对未来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我们正在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知识和内容作为课程内容,引入培训课堂。关于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最近发展,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产业的创新实践,我们需要及时授课给学员,帮助他们了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增强意识,提升应用能力。
其次,通过广泛交流,搜集数字化实践方面的优秀企业案例,搬至课堂中,供党政干部企业家及经营者借鉴。
最后,搭建产学研合作转化的平台,与企业共同开展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活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形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
提升自我
带领学院稳步发展
《培训》杂志:教育培训者一直以来都难于证明自身价值。从您的观察来看,培训从业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能力,才能赢得他人认可?
何晓钟:培训从业者一定要有清晰定位,即教育培训的组织者和服务者,要管理好培训团队、组织好培训活动、服务好培训讲师和参训学员,这是最主要职责。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培训从业者应做好以下几件事,才能提升教育培训的含金量,体现自身价值。
情怀、使命感排首位。培训从业者要有教育事业的崇高感和使命感,要有成人成己的情怀和担当,要有服务于人的激情,这是从事这份工作的心理支撑。
开放意识不可或缺。职后教育服务于当下的干部成长和当前的企业经营,因此,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在时刻变化,授课导师和培训对象也在不断更换。加之,外界讯息瞬息万变,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各行各业掀起热潮。作为培训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自身深入探究不是必须,但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变化和趋势,懂得根据当前形势和需要引入何种课程赋能学员。
组织和沟通能力也不能少。既然是培训组织者,自然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吸引优秀员工加入师资队伍,或者引入外部讲师前来授课。没有优秀的组织能力,讲师未必愿意前来教学,培训委托部门也会在托付培训工作时心里打鼓。
《培训》杂志:作为一位从事了近30年教育工作的“老兵”,您日常如何充实自己,不断赋能他人?
何晓钟:自我读书学习和参加组织培训是主要的。除此之外,我还很喜欢走出自己的办公室,走到社会实践中去,与百业千家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沟通。
但说实话,在之前的工作中,很少有机会走到企业中。来到继续教育学院之后,我有了更多与一线企业管理者、党政管理人员接触的机会,也获得了很多新鲜信息,丰富并滋养了自己。前不久,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承担阳江核电集团的培训项目过程中,我有机会走进了核电厂现场,亲眼见识到核反应堆和核电站的管理运行,打开了眼界。我非常享受当前的工作。
《培训》杂志:鉴于您的这份热忱之心,您对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有何未来规划?
何晓钟: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全国高校同行当中,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办学层次、质量、声誉,均位于前列。但我们不能就此停步,而要继续努力,做到引领行业发展。
一方面,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我们再结合学科专业和师资优势,加大力度开发新的更有质量的课程。
另一方面,我们需看到国家发展战略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做到提前布局,形成继续教育培训的市场效应和规模效应。
最后,在实现三方意图上需更加努力。一是实现委托单位的组织意图;二是实现学员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的意图;三是借助前两者,实现反哺学科专业研究、教师成长和继续教育学院事业的共同发展。
以上这三点,将是我们近期的重点发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