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广东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有奔头更有劲头,必须持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壁垒,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激发创新要素,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4年广东全省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可圈可点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单。这份成绩单,折射了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显著。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广东制定全过程创新链“1+N”政策,推动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持续加大省级科技创新投入,启动第二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构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聚焦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实施重点专项“揭榜挂帅”,实现从技术攻关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突破。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广东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有奔头更有劲头,必须持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抓科技创新,要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培养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集中突破“卡脖子”技术。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携手港澳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强化“筑巢引凤、以才引才、为才搭台”,吸引各路英才来广东大展拳脚、成就梦想,全面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座、人才底座。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壁垒,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激发创新要素,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以产业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这是广东的必由之路、光明大道。近年来,广东紧抓产业创新,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深入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不断筑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如今,广东产业规模大、体系全,拥有制造业全部31个大的门类,集聚了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优势产业持续引领全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不断取得新突破,并形成了一批综合实力领先的细分产业集群,完备的产业链为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经历的进程,通过新模式代替旧模式、新业态代替旧业态、新技术代替旧技术,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抓产业创新,必须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既要使传统产业“稳得住”,又要使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立得住”。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通过技术改造、数字化赋能、绿色化转型可焕发新活力,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市场和供应链等基础支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代表创新前沿方向,其核心技术突破能反哺传统产业升级,形成“老树发新枝”的协同效应,共同推动生产力跃升。
广东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要聚焦石化钢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培育更多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近年来,广东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加快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打造“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扎实推进“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等重大工程,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链式改造”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重点在于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广东作为经济大省,挑大梁要着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练好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本领”,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原文链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503/10/content_1012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