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周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非升即走”的重点不是“走”,而是“留”

稿件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魏翠翠 编辑: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5-03-16 阅读量:

创立于1924年的中山大学,刚刚度过自己的100岁生日。

作为华南学术重镇,中大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上动作频频:开设若干二次遴选交叉学科专业、跨学科微专业,全校2500门左右的专业课实现跨院系开放共享;所有院系均开设本研贯通课……此外,学校还研究建设全校性核心通识课程,并从校级层面推进人工智能、逻辑与写作三门课程。

2025年,中大宣布将进一步扩招,内地本科生招生规模由原来的7730人增至7845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对此表示,新增的招生计划主要聚焦于新兴交叉学科、国家紧缺学科以及双学士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推动重点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围绕学科布局、人才培养等问题,南方周末记者最近专访高松。

“做有气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问”

南方周末:中大自建校之初就是综合类大学,其人文社科的建设水平始终排在全国前列,中大还在2024年年底召开文科发展大会。你如何看待当下社会上出现的“文科无用论”观点?

高松:我觉得文科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重在塑造人的灵魂,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制动阀”和“方向盘”。

在这个新的时代,我认为“文科之用”在于服务国家和时代之需,更在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我在文科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做有气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问”。

什么是“有气象的”?就是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自主知识体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探索新时代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这和中大既有创新也有守正的人文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南方周末:针对文科的发展,中大未来还有哪些新招?

高松:接下来,我们要立足文科的特点,推进学术治理与管理体系改革,应当保护“孤独的思考者”,平衡“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根据文科的特点,积极创建多样化的科研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好学部的作用,既设立实体机构开展系统综合研究,也采用灵活的联合团队等创新组织模式承担项目。比如,由中大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联合发掘“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考古”,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们也会优化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尊重文科、支持文科的文化氛围。

南方周末:你曾提到调研后发现中大的学科布局很齐全,但是不同学科间的发展并不均衡。将新工科作为未来增长点对中大学科间的平衡发展有哪些作用?

高松:学校将新增新工科布局在深圳校区,主要考虑到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能为新工科建设提供丰沃的土壤。近年来经过发展,我们全校的工科教师已占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中大工科的整个架构基本搭建起来了,并形成了新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文化。如果用ESI来衡量,在深圳布局的学科所属的15个学科领域均为ESI前1%。

可以说,新工科的布局和发展为中大补齐了学科拼图。

南方周末:中大在2024年获教育部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批复,近年来又重点布局超算、海洋、生物医学等交叉领域。此举在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的同时,在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上需要哪些配套改革措施?

高松:学校正在推进的学部制改革是一个有益的做法。目前已经成立了7个学部,构建了“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这种制度设计有利于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学术评价标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与此同时,我们重点推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一方面将跨学科研究的优势转化为跨学科教育的优势,建设“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整合科学”等交叉学科;另一方面,探索和发展虽“微”但不失“专业”性质的跨学科微专业,比如“计算、数据与管理”“技术、艺术与文旅创新”等专业。

自2024年起,我们相继成立了中大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数字人文联合研究院,这是我们对跨领域交叉和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也是我们推动学科交叉研究的一种创新模式。

“更加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南方周末:中大实施的“预聘—长聘制”也被一些人视为“两次非升即走”,即预聘助理教授要先申请为预聘副教授再申请成为教授。你怎么评价这种说法?这会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还是加大他们的负担,能否举例说明?

高松:我始终认为,对于“预聘—长聘制”而言,“非升即走”的重点不是“走”,而是“留”。为了让这个制度更好发挥作用,国内高校采取了各种办法,有的学校虽然在预聘期直接给青年学者“教授”或“研究员”头衔,但他们本质上还是处于“预聘”阶段,必须要通过届满评估才能获得“长聘”职位。而我们学校实行的“预聘—长聘制”允许预聘助理教授在到岗的第2-4年,申请晋升预聘副教授,其实是给了青年学者多一次晋升机会,而不是一个先决条件,在转为“长聘”之前就有可能获得岗位等级和薪酬的提升。

我们现在的人才引进逻辑是“在精不在多”。2023年,中大开始全面推行“预聘—长聘制”改革,当年引进的159人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占比达14.5%,高层次人才比例明显提升。

接下来,我们还将考虑采用教师集群招聘、设立冠名基金、冠名讲席教授、冠名特聘教授、冠名青年学者等形式,继续完善校内院系学科之间的合聘机制,鼓励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提升对卓越人才的吸引力。

南方周末: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你认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发生了哪些转变?中大为此做出了哪些调整?

高松:我认为高校不仅要加大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更要加大人工智能交叉人才的培养力度。近年来,中大不仅培养了包括DeepSeek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华为天才少年在内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还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人工智能的“导师”“学伴”和“助教”的作用,构建“教师—学生—AI”高效互动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机协同”环境下的创造力培养。

此外,中大开设了面向所有专业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设立了“人工智能+”交叉专业、微专业和双学位项目,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在数智时代的创造力,从而推动未来科学与技术的形成和应用。

南方周末:你曾提出探索“学科+未来产业”的协同育人模式,三个校区的学科布局,分别与广州“12218”、珠海“4+3”、深圳“20+8”的产业布局相对接。这种学科发展与城市产业的对接模式出于哪些考虑?在人才培养和产学研转化上有哪些优势?

高松:大学与区域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中大与这些城市之间是“双向奔赴”。

比如,25年前,我们建设珠海校区时,珠海市就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把原来筹办珠海大学的5000亩地和地面建筑给了中大。而我们在珠海校区布局“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群,如今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科学成果。

深圳不仅有很多政策上的优势,还有良好的产业优势和平台。很多医科、工科成果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与临床、与产业相结合,这有力支持了我们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

从“大”到“强”

南方周末:你曾呼吁“强化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但地方政府自然会更关注高校对产业经济的直接贡献。中大如何平衡基础研究的长周期性与区域发展的短期性迫切需求?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中大将从哪些方面加大服务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

高松:我认为基础研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逻辑是内在统一的。产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本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搞清楚。

2024年10月,中大香港高等研究院揭牌成立,这是内地高校在港的首个综合性研究机构,这个研究院要做到的就是既“顶天”又“立地”。“顶天”指的是要面向前沿科学、基础研究、学科交叉做出突破。我们将结合香港吸引人才的地域优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争取建成前沿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和人才高地。“立地”是指过程中也要注重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我们和企业签署合作协议,通过企业投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等模式开展合作,用产业视角去探寻产学研合作的新方向。

未来,我们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量子科技等具有广泛渗透性和带动力的领域前瞻布局,争取做到抢先引领产业变革,推进产学研结合,使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

南方周末:从客观数据看,中大已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但在部分国际排行榜中,位次未能匹配学校发展实际。2024年百年校庆期间,你在媒体上也提出中大要走出“大而不强”的现状。那么,中大要实现“由大到强”的目标,你觉得最重要举措是什么?

高松:确实,从数据上来看,中大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排名从2021年的第127位上升至2024年的第73位,在内地高校位列第5位,11个学科进入前0.1%,表现不错。但在QS、US News等主观声誉评价占比较高的国际排名中,中大仍不太靠前,也比较缺乏在国际上特别有影响力的学者。

今后一个时期,中大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就是从扩大规模过渡到提升质量,核心挑战是如何在规模稳定的情况下,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获得更多资源支撑学校迈进世界一流前列,摆脱别人眼中“大而不强”的印象。

在人才培养上,我们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培养面向未来的创造性人才;在学科建设上,我们要聚力建设若干高峰学科,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同时吸引更优秀、更有潜力的学者加入,让他们在新兴、交叉领域做出特色和优势;在科技创新上,我们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一个世纪前,孙中山先生勉励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为社会福、为邦家光”,这些期冀已经凝聚成为一百年来中大的基本精神和文化品格。面向新的百年,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守正创新,也要追求更加卓越的发展目标,努力从“大”到“强”。

南方周末:内卷加剧的当下,年轻人普遍困惑。结合自身经历,你对当下青年大学生有什么想分享的经验或箴言?

高松:在大学里教了几十年书,我对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感同身受。从我自身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工作经历来看,现实中我们碰到的问题很多都是不确定和复杂的,要学会在不确定性中抓住机会把握未来。任何变局带来风险挑战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发展的机遇。只盯着困难看,难免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信心,要沉住气,要稳住心。

三十多年前,我在北大读硕士期间,到广州珠江冶炼厂,做稀土分离的工业放大。在学校,主要是在电脑上做工艺优化设计和仿真模拟,到了工厂,我要将电脑里计算的东西实现。其间,意外地碰到了个难题,稀土料液进到萃取槽后变成一团浆糊。文献里没有现成答案,我只能动手做实验,摸索各种办法,终于找到了一种破乳剂,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一直提倡,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潜能,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面对新问题时能自我学习,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常思考“为什么”和“为什么不”,采取有效行动。这三种能力相乘,就会形成创造力,让自己能够有意义地生活,创造性地工作,持续性地成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相信未来一定是属于年轻人的。

原文链接:https://www.infzm.com/contents/289503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