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亲历3年的塞外援疆,见证漠北的变迁,血液科从零开始,到建立成长,在语言不通,地域不同的另外一个城市,我在孤独和彷徨的悬崖上,选择了坚强,牢记着援疆的使命,倾注了满腔热血,如呵护自己的孩子般呵护幼苗成长,走过的曲折,只有经历过才明白个中滋味。塞外归来,人虽然离开,但心依然牵挂。当我被聘任为喀什医院的特聘教授后,接下来的时光也交错着南方北方的来来往往。西域胡杨,是千年的守望,大漠之上,是遥思家乡、亲人的低语呢喃。抬头看向天空往返的鸿雁,仿佛有我的身影,更托寄着一个游子的心意,心中向往。
一
告别南粤,开启援疆之路
飞翔在喀什葛尔上空的鸿影,是这一路风雨兼程的相伴。
夕阳西下,抬头看向天空,北向归鸿,南来大雁,何曾不是也和我一样,飞来飞去,这一路的长途,虽经风历雨,霜染两鬓,却人间值得。
我的思绪回到十四年前,正是春意盎然的春天,忙乎了一整个上午的查房工作,回到办公室,歇下来准备喝口水,电话铃声响起,是医院办公室通知参加援疆的电话,意外的消息,让我有点措手不及。这边,妻子工作比较忙,孩子在上学,还需要照顾,突然要到万里之外的新疆工作,的确有点放不下。然而,刚才也在电话里知道为什么要援疆的原因了,临危受命,义不容辞。
下班回家,妻子见我满是心事的样子,细心地问啥事,我把要参加援疆工作的事一一说来。妻子拍拍我的肩膀,轻声说,“放心吧,家里有我呢”。带着妻子的支持和理解,在羊城红棉盛放的春天,我作别南粤,登上了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开始援疆生涯,这一去就是三年。想不到往后的十多年还不定时飞赴喀什成了常态,这里有专家工作室需要主持。正是一次援疆路,铭刻了一世援疆情。
飞机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挥手告别南粤,此刻带着对羊城的眷恋踏上了援疆的路。行囊里装满珠水云山的厚重,远行的步履渐行渐远。从飞机上俯瞰南粤大地,山林湖泊纵横交错,处处绿野芳踪,汽笛声里演绎着城市的节奏;浪花飞跃中升腾着欢歌,早已定格的岭南早春、盛夏海边撒网、渔舟唱晚在脑海里闪烁,闭上眼睛让这红肥绿瘦、多情南粤回到梦里。
飞机穿过冰雪云层,徐徐降落在地窝堡机场,走出航站楼,连忙转机飞往千年古都——喀什。2011年3月的塞外,冰雪还未消融,万物萧瑟,街上行人、车辆少见,与广州的车水马龙、人头涌涌相比,这里显得很宁静。
三月的塞外,天气说变就变,忽然,一阵风刮起,尘土飞扬,打听才知道沙尘天气在这里很常见,以后要适应。正道是“春来翘首西天望,大漠孤烟羌笛扬。正是黄沙呼吾辈,且凭热血勇前航。”此刻的我不能退缩,必须勇往直前。或者是与生俱来的骨气,回想起小时候随爷爷在艰苦的黑龙江生活的情景,这里可好多了。那时候爷爷带着我回到山东老家,落下的功课一大截,为了追赶先进,硬生生迫着自己自学,一个学期下来,不但把功能补上,还名列前茅,接着还跳级,上大学后,同班要好的一个同学突发白血病去世,突然的噩耗,让我立定决心专修血液科。再后来,在科学研究方面我更是着了魔一样,为了一个实验,经常通宵达旦,每攻克一个难题就是最大的喜悦,在别人眼里或许是一个痴人,但在自己心中却是动力和方向。这就是一个医者最单纯的初心。
经过舟车劳顿,终于来到医院。欢迎仪式后,我来到了医院病房,相比起广州,这里的环境比较落后,一切要从零开始,何其艰巨!特别是我所在的血液科,之前没有这个专业的人来过,没经验可谈,唯有对照现状,而接下来的时光,要在这里打造一个血液科,我陷入了沉思。只有1名医生、5张床位的血液科,人财物,好像都不具备,怎么办?财物可以买,而人才呢?买不到,必须培养,于是,我从其他科室找到几名医师,临时组建起血液科。血液病人的临床诊断很多需要检验结果的支持,但这里的条件却很难支持,首先是技术,没有这方面检验人才,怎么办呢?那就亲自培养,手把手教!经过筛选,从检验室、临床科室选出几名肯学、肯干的临床医师、临床技师作为人才培养队伍。接下来的日子,大家白天上班、节假日、晚上学习,这个团队技术得到飞跃提升,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了。
血液科就这样只有5张床位,几个医护就开科了,从制度到流程严格规范。重症个案成功救治不断增加,病人及家属的口口相传,来住院治疗的病人不断增加,加床都不够用了。听着病人的诉苦,他们为了治病,要跑到两千多公里外的乌鲁木齐看病,来回一次够折腾,现在方便多啦。是啊,喀什地区还没有治疗血液病的重点专科,我们就冲着这个目标干吧。
血液科队伍在不断壮大、医院腾出更大的空间拓宽病区,床位也增加到60张,一个初具规模的血液科崭露头角。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也快速成长,远道而来的病人久而久之也成了朋友。记得有一个白血病的孩子,家庭比较困难,疾病把这个家庭几乎拖垮,看着垂头丧气的家长,怜悯之心隐隐作痛,我拍拍孩子的父亲,我帮你想想办法吧。于是,我把这个病人的情况跟院领导反映,一场为这个家庭送温暖的募捐给这个家庭带来希望,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孩子做了骨髓移植手术,术后恢复也很好,孩子一天天健康长大,看着活泼可爱的孩子跨过鬼门关,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宽慰。作为一名医生,能够治病救人,看到一位位病人告别病痛、恢复鲜活,看着一个个家庭又有了欢声笑语,这样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就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
一面面表达感激之情的锦旗,让我感受到边疆人民的朴素情怀。记得有一名来自喀什地区乌恰县的老人万金秀因为肠道息肉经常出现肠梗阻和便血住到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外科病房,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根治,但是由于病人患有严重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暂时无法进行手术治疗,而且病人是Rh 阴性血(属稀有血型,俗称“熊猫血” ),患者腹痛严重,病情一天天加重,如果不立即手术,就会有生命危险,但手术后会严重出血和感染,特别是当地血源紧张,一般的红细胞输注都比较困苦,更谈不上立即输注血小板治疗,这是外科手术的严重禁忌症。外科医生请刘加军主任会诊后,我仔细查看了病人,并迅速做了骨髓等多项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立即制定了方案,给病人注射了能够短期内迅速提高血小板和白细胞的药物,一个星期后,患者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完全恢复了正常,外科医生给病人做了肠道息肉切除和肠道梗阻手术,病人手术后不仅没有严重出血,而且手术切口很快就痊愈了,病人及其家属非常感动,临出院时,患者让自己的孩子将一面写着“良医有情解病,神术无声除疾”字样的锦旗送给我。
无独有偶,来自麦盖提县博塔依拉克镇年仅18岁的孕妇黄梅,因为怀孕9个多月腹痛到喀什农三师医院住院治疗,医生诊断为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给病人做了剖宫产手术,术后病人一直大出血,已经输了1600多毫升红细胞,但病人仍然低血压、尿血以及皮肤多处出血、全身青紫。通过农三师医院医务科与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务科沟通后,邀请去会诊,我看完病人后考虑病人为产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衰竭(脑缺血、肝脏、肾脏及心功能严重受损)。此时,病人神志恍惚,全身多处出血不止,生命危在旦夕,我和农三师医院的大夫进行短暂的交流后,很快制定了抢救治疗方案,并把病人立即转诊到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病房治疗,经过血液科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人员的精心照料,一周后病人出血停止,各个内脏功能都恢复了正常。病人出院时孕妇的父亲送来300元红包表示感谢,看着这位靠种地养家糊口的老农民,我内心很不平静,不但婉言谢绝了这位老农民的好意,还亲自送给老人100元路费,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老人,如果有什么不适可以随时打电话,老人眼含着热泪不知说什么好,连声谢谢表达感激之情。
在南疆,我看见一些患了血液病的病人,他们不是去看医生,而是去占卜算命,钱被骗了,病没治好。于是我深入走访,了接到这些群众对疾病知识知之甚少,获得的途径又不多,于是,我跟同事们商量,想办法开展健康科普,用多种形式向群众普及健康知识,从一张血常规验单的科普到治疗用药的指导,大家都向着目标努力做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地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大幅提升,群众对健康更加重视。
二
再次选择留下
时光缓缓,不经意间来到喀什已经一年半,原定的援疆工作时间快到了,而摆在眼前的是刚步入轨道的血液科人才还没建立梯队、医院正冲刺三甲,如果在这节骨眼离开,可能带来比较大的影响,于是,我把援疆地的情况向单位汇报并申请延长援疆时间,就这样,我再次留在喀什继续巩固血液科的力量。
血液科向重点专科迈向,医院三甲冲刺,工作紧张而有序进行。带教年轻医师,收集素材完成论文,科室的管理等等工作接踵而来,每天满满的工作让我感觉时间不够用。
为了血液科影响扩大,辐射更远的群众,我和科室的医生走出医院,走向社区、团场,开展义诊,广东医生的名字不胫而走,在高台民居的窄巷老街,听着老人、孩子远远地呼唤“刘医生,您好啊”,我的心就暖呼呼的。我想老百姓口中的好医生,或许是在长期的医患关系中建立的,而援疆的时光,入乡随俗,很多找我看病的群众渐渐熟络,后来成了朋友,有什么病痛都问问我,用他们的话说是“问了我才放心,我是他们的定心丸”。边疆群众的信任,常常让我感动!是啊,要当一名好医生,医德与医术同样重要,如果一个医生医术好,医德不行,对病人冷漠,没有人文关怀,也没有病人信任你,来找你看病。
在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帕米尔高原,我们在寒冬的周末,驱车前来塔县义诊,这里生活着祖国西部最边陲高原牧民——约3万名塔吉克族人,中国唯一的白种人。
在义诊中,我们发现他们的不容易,他们更值得我们敬佩!在他们身上见证爱国、敬业,在祖国的边防线上,每一位塔吉克族牧民都是一位忠实可靠的边防战士!在防范国外暴恐渗入的前沿,他们担当起义务戍边工作。这是一个真实感人故事,在帕米尔高原边境线的雪山上,因边境线较长,需要修建防护铁丝网,每隔5米需要在雪地冻土打挖80厘米深的垂直深坑埋铁杆作为支撑,挖一个坑50元工钱。却没有任何公司或工程队愿意承建这项工程。塔吉克族牧民接下了此项任务,他们每天需要上下往返雪山,一天最多刨一个坑。在高寒缺氧的雪山上,现代化机械是用不上的,他们就用手在冻土里刨,一丝不苟,手生出冻疮、磨出血,而报酬很少。有人问他们为何这么拼?他们笑着回答:“我们也有亲戚在周边国家,但他们没有咱们中国人民生活好!作为中国人我自豪,愿意为国防出力”。朴实的表达道出了边疆人民的心声。
国家大力支持新疆建设,新疆的面貌日新月异!我所处的喀什地区,千年古城悄然蝶变,高楼拔地而起,道路宽阔整齐,亭台楼阁、园林绿化,清新的气息,丝路明珠绽放光芒。
周末,偷得浮生半日闲,漫步在巴楚大地,极目四野,绿洲盖上,苹果园、葡萄园交错相连,连片的棉花、红枣广布原野。再走近,全国各地援建的身影清晰可辨,可谓集腋成裘,边疆正迸发力量。
远处农家屋顶的炊烟升起,却如灵魂般缠绕我,在客地的黄昏,冷不防便从眼底浮出,袅袅地上升。
炊烟起,便是母亲的手势。她在灶台前扇动蒲扇,屋顶便排出青白的烟来,曲曲折折向上腾。我自溪边捉螃蟹归来,望见那烟,便知锅中米已熟,腹中的空城计唱得更响了。烟有时浓,有时淡,浓时饭已煮好,淡时火将熄未熄,母亲的脸便在火光中一明一暗。
长大后离家,千里之外。梦中常见那缕炊烟,竟能穿透梦境,引我回家。醒来时,枕边湿了一片,不知是汗是泪。烟在梦中不散,家在心中长存。
为稻粱谋时,常有茫然失措之际。案牍劳形,忽抬头,恍惚中又见那烟。它自我心底升起,穿过岁月,指引方向。烟是魂魄所系,是迷失时的路标。
从“碧水青山”走进了“大漠孤烟”,时光匆匆一年又一年,不经意间我已两鬓青丝染白发,已不再少年,在这山一程,水一程向那畔行间,远望关山幻见彩虹。
中秋时节,夜幕降临,在宿舍楼顶仰望星空,遥远的南方是我年轻时闯荡的疆场,那里的荔枝甘甜可口,有妻儿的期盼。而遥远的老家,久违的问候打破了父母的沉寂,那一声呼喊母亲,让母亲哽咽无声。是啊,自己亏欠父母太多了,母亲一直瞒着我,怕影响我的工作,父亲的病情加重,直到最后撒手人寰,我都没能见上父亲一面,留下人生的遗憾。
血液科在大家的努力下成功创建了重点专科,鼓舞人心。医院也成功创建三甲医院。而时间已经过去三年。这三年来出门诊、查房、临床治疗、科室管理以及科研教学,每一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这就是我的工作日程常态。
三年的点点滴滴汇聚一股力量,就是这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珠江难舍漫水,在喀什大地与同行同心协力,并肩作战的情景深深烙印在脑海里。归去来兮,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三
粤疆两地连
回归南粤后,我继续之前的忙碌工作,然而,新疆同事的一通电话,一个远程会诊让我感觉又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那边的同事打趣说,我们把您的工作照片一直挂着,给我们壮胆。
国家加快新疆建设的步伐快马加鞭,中山大学响应号召,一个紧密型的医共体建设让我再次每年来到喀什,成立工作室,把中山大学先进的技术带到边疆。再回头看看,这里面有很多是我带出来的学生,他们有的是科室骨干,有的成为了科室主任,陆续派遣医生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修。
喀什是祖国的西部边陲,周边国家多,乘着援疆的东风,中山大学喀什第一人民医院飞跃发展,让世界了解中山大学喀什第一人民医院和血液科,让病人得到及时救治,这既是责任,也是福音。如今,喀什第一人民医院已实现了走向世界的愿望。
当我穿梭在粤疆两地,云端俯瞰珠水云山和天山大漠,视线渐渐明朗,珠水云山的丰润把黄沙漫天的大漠孤烟染成了绿洲,那寸草不生的地方,如今已草长莺飞,瓜果飘香。且赋一阙《鹧鸪天·再回首》以记情怀。
鹧鸪天·再回首
四季轮转又复秋,回首往事上心头。曾经少年风华茂,转眼光阴岁月酬。
奋砥砺,逆行舟,晴光漫雾苦研修。天涯驭马沙尘落,越过关山望洪流。
刘加军(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广东第一批援疆工作队副领队、曾担任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