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精神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当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重磅文件《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深圳深化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提供了明确指引,深刻彰显了改革开放精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总结和概括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要义,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突出现实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贯穿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打破前进道路上条条框框束缚,使思想更加符合实际的进程。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冲破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筑牢了思想前提。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实事求是,就是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姓“资”姓“社”的争论,再到国企改革的争鸣,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认知,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精神气概。
新时代新征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解放思想同样没有止境没有尽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唯有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打破各种阻碍改革发展的思想桎梏和体制性障碍,用创新举措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让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
坚守初心、为民造福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在东北考察时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要求,“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造福人民,党的理论才具有旺盛生命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到2024年跃上1349084亿元的历史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24年的95749元,人民生活从稳步解决温饱,到实现全面小康,再到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而奋斗。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改革开放的价值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理论概括,矢志不渝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创新、敢闯敢试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不仅致力于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地“改变世界”。改革创新、敢闯敢试既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当代中国的鲜明特点。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试?如何闯?习仲勋指出:“在态度上我看要有‘三要’和‘三不要’:第一,要有决心有信心,不要打退堂鼓;第二,要有胆识,勇挑重担,不要怕犯错误,怕担风险;第三,要有务实精神,谦虚谨慎,不要冒失,不要出风头,不要怕否定自己。”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蛇口工业区、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深化党和政府机构改革、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无一不是充分体现改革创新、敢闯敢试的精神。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科技创新史,超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天眼、悟空、墨子号等重大科技成果为改革开放提供第一生产力。
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敢闯敢试,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意见》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作用的有效路径”“培育一批掌握硬科技的创新创业人才”,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敢闯敢试的精神。
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世界现代化的进程表明:开放才能走向繁荣,封闭必然导致落后。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包容性,这一特性不仅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还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具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追求。邓小平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立足自力更生的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学习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加快自身发展,从而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同时,中国坚定不移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发展。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提出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贸易便利化以及投资合作等方式,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构建起以中国为重要枢纽的世界性大市场和全球性大网络。
《意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这一背景下,深圳将坚持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努力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发挥示范作用。
中国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以上举措不仅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确定性,还为各国之间民心相通和世界和平提供了稳定性和建设性的力量。可以说,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改革开放精神正有力推动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作者简介:罗嗣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许舜羿,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25-07/17/content_2978_716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