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羊城晚报】日常性与现代性是粤港澳文学的“双翼”

稿件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黄艳 发布日期:2025-09-25 阅读量:

羊城晚报:新大众文艺创作者将亲身感知到的细节、经验以及场景,转化为动人的故事。这种从“怎么写”到“写什么”“谁在写”的视角转换,能够为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带来哪些启示?

谢有顺:对于创作而言,“怎么写”在任何时候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写什么”“谁在写”也非常重要。

我们之前的写作,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些探索性的写作,可能过于注重“怎么写”而有所忽略“写什么”。所以当我们实验了各种写法,在“怎么写”方面反复被探讨之后,有必要重新来思考“写什么”这个问题。

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第一现场的人,他们愿意站出来说出自己的故事,回到丰富的生活当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去摸,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真正写下自己的故事,由此来探讨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之于我又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这种写作是有意义的。它是对固守书斋、过度小圈子化写作倾向的一种纠偏。去过度务虚之后,这种有强大实感的写作值得学习。

羊城晚报:从整体上看,您对广东文学有怎样的观察、评价?

谢有顺:现在的广东文学界有一个极大的优势——一批有才华的青年作家正在快速成长。青年是广东文学的未来。这批青年作家,已经初具规模,显露出了他们的影响力和精神格局。同时,他们身上的现代精神,和这片土地深刻地契合。他们能够写出具有现代气质的文学作品,这是广东文学极大的优势。至于广东作家需要努力的方面,我想也不仅仅是广东作家,每个作家都要有一些长远的规划,要有写作的韧性,还要放松一点。总之,我们要尊重艺术的规律,珍惜自己的才华,保持韧性和耐心,持之以恒。文学终会回报那些热爱它的人。

羊城晚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重磅活动之一,如今已办到第五届。在您看来,广东在粤港澳文学的融合中可以起怎样的作用?

谢有顺:粤港澳本是同根同源,同语言、同文化。岭南文化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母体,它生出了好多“孩子”,散居在各个地方,但其生命的底色是相通的。如果创造机会让“他们”在一起,“他们”自然就会融合,就能有发展。文化是在交流中丰富起来的,文学也是如此。经验、思想、观念通过交流层层叠加,文学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宽阔,越来越有纵深感,进而呈现出新的岭南文化面貌,也能创造出新的岭南文学风采。粤港澳文学所呈现出来的日常性和现代性,对中国当代文学来讲是极具启发的两个品质。

通过日常生活的精细描写来留存文化的情怀、文化的精义,在日常生活中探究生活的意义,让实感的生活呈现出静水流深似的精神质地,这种日常性的写作,在当代文学中是独特的。

原文链接:https://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25-09/22/content_2976_724897.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