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李锦全,1926年2月生,广东东莞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儒学研究会会长等职,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2025年4月23日于广州逝世,享年99岁。
这个秋天,当岭南的晚风再次轻拂康乐园的红砖绿瓦,我们透过广东卫视《岭南学人》第二季的镜头与李锦全先生重逢,这位世纪哲人以“忧患意识、旷达人生”的哲学智慧,在时代动荡与变革中,为中国哲学学科的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以“矛盾融合,承传创新”的哲学史观,融会文史哲精华,点亮了中国哲学的一盏明灯,并照见无数后学道路。
灯火可亲:少年战火读诗
1938年,东莞沦陷,12岁的李锦全在战火中失学。4年困居,反而成其文史学问夯实期。家中藏书颇丰,《唐诗三百首》《昭明文选》《红楼梦》等被他逐字品读;他手绘两米长《红楼梦》人物关系图,熟背《长恨歌》等名篇,在动荡年代构建起丰盈精神世界。这段特殊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独特学术气质,更让“少小应知亡国恨”的家国情怀深植于心。
1947年,李锦全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论文《唐碑校释》运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互证,获著名历史学家岑仲勉高度评价并亲批“90分”。1951年毕业后,李锦全在中南文化部文物处任职,后参加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并参与仰天湖竹简清理。这段考古实践让他对古代社会文化有了更深认识,为日后研究打下厚实根基。
思想河流:从文史到哲学
1954年,李锦全回到中大历史系。其学术生涯的转折发生在6年后——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李锦全由历史系转入哲学系,实现“由出入文史而彰显思想”的关键转变。
1978年,李锦全与武汉大学萧萐父受命主编教育部统编教材《中国哲学史》。编写期间,有人没看到书稿却横加指责,对此他从容以对。“哪怕世途险阻,覆雨翻云,依然笔底波涛,迎霜斗雪。”后来,这部上下两卷的教材成为几代学人的入门经典。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海文曾感言:“目前很多做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都是读这本教材成长的。我会一直把它放在书房,陪伴我的整个治学历程。”
李锦全的学术视野从不设限。他著《海瑞评传》《陶潜评传》,将“另类”思想家纳入哲学史谱系;开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方向;与方克立共同主持国家重点课题“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1996年,他首次系统论述“矛盾融合,承传创新”的哲学史观,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智慧,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脉络之中。他曾说,这是他从历史辩证法中体认而来的规律性认识,具有方法论意义。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任剑涛曾用“杂家锦全”形容自己的导师,“李锦全先生是中国哲学界比较罕见的,不是拘之于一家,而是或儒家、或道家、或法家、或佛教、或诗文证。李先生这一代最需要担负的责任,就是把已经中断的国学传统,再次对接起来,交给他的学生,交给社会公众。”
旷达从容:不灭的心灯
“愿随国运开新运,应解今时胜旧时。世界文明争进步,中华传统育繁枝。后起诸君需努力,根魂固铸莫迟疑。”在其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李锦全仍寄语后学。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宗桂回忆,2025年2月9日,李锦全在99岁寿辰上仍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与学生们交谈,强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场人们无不动容。
如今,当《岭南学人》的镜头定格在这位世纪哲人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学科的成长史,更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李锦全留下等身著作,更留下了观照世界的智慧——在忧患中保持从容,在传承中勇于创新。
那些李锦全主编的教材、提出的史观、写下的诗篇,如今已化作种子,在无数心灵中生根发芽;他的精神遗产如同不灭烛火,继续照亮后学之路。“人生本是如朝露,造化回归莫太迟”——这位从战火中走来、在书斋中深耕的哲人,最终将生命融入了中华文明的浩荡长河。 (文中所引诗句为李锦全先生所作)
原文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25-10/21/content_2975_728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