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简称中大公卫学院)的一批青年,主动放弃小长假,请缨成为中山大学广州市抗疫流调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奋战在广州各区应急流调中心,夜以继日与病毒赛跑,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据悉,4月28日派出的38名志愿者,是今年3月至4月该学院派出的第六批抗疫志愿者。在抗疫实战中,六批累计150位志愿者们,更坚定了公卫人的使命担当,更坚定了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而奋斗的理想。
“刚到疾控流调中心,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流调中心的展示牌上,张贴着一张张抗击疫情的现场工作照片,有机场连夜检查快递包裹的,有在太阳下穿着厚厚防护服做核酸检测的,有深夜整理密接信息与流调的等等。”志愿者潘琰谈到,虽然这些人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他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任劳任怨,体现出了公卫人的责任与担当。
专门负责整理阳性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蒋玮青已经熟练掌握基本要领,她说:“整理这类报告,既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又要在意细节,考虑周全,同时要学会管中窥豹。比如流调报告中重点场所以时间顺序摆放能够更客观清晰,在对重点场所进行描述时要注意其与病毒传播密切相关的环境特征如通风条件等,并根据这些情况研判病毒传播风险。”她总结经验道:“流调工作得细致精确到每一分每一秒,不漏掉任何一个可能有感染风险的人。”
志愿者韩钰端说:“当时正值确诊病例相对高发时期,病例的流调报告几乎五分钟一更新。如何从多达十几页的流调报告中提取重点场所、将其划分类别,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提取重点场所和对他们进行编码,病例家、病例活动重点场所有不同的编码要求。这对后面的场所管控,感染溯源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志愿者黄乐恩说:“在完成本职工作外,我结合自身专业能力,结合工作组内的老师提出的需求,对组内工作流程进行了编程优化,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经过多批次支援抗疫积累经验,在医学统计系杜志成老师的指导下,中山大学公卫学院抗疫志愿队员王胜浩、潘琰、张楠祥牵头研究制定了一套指导抗疫流调工作的技能指南——《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抗疫志愿服务队技能指南》,为流调工作提供技术指引。
“这是一场特别的经历!”志愿者陈雅说,“记得当时接到一对同患新冠的夫妻的流调任务,夫妻二人口音很难辨别,老师们还是耐心地教他们如何调取支付记录,引导他们回忆每天的活动轨迹。老师们也是 ‘神探’,当时需要核实这对夫妻在核酸检测现场前后20人的名单,可恰巧正好被雨棚遮住,四条队的核酸检测排队情况无法得知。老师们通过分析录入核酸信息时间,推断每条队的分配情况,辅以电话询问,最终从150余人中成功锁定这20人!”
志愿者王肖杰谈道:“在整个支援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我流调了一位已经被封控在家中的独居老人,这位老人因为同一楼层出现了确诊病例而被赋红码,由于缺乏对红码含义的准确理解,这位老人以为自己确诊了新冠肺炎,担心得一天都吃不下饭。在我的耐心解释下,老人家才理解红码并不代表着确诊新冠,只是代表了她是高风险人群,在经过隔离以及多次核酸检测后,健康码将会恢复为绿码。工作结束后老人对我说, ‘谢谢你这么耐心地解释给我听,我心脏不太好,如果不是你打电话来,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当时,我瞬间就觉得自己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原文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1828722#/detail/1828722?site4&column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