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实验室接收了83157管样本,现在已经完成并上传63453管,发现异常数429例!”4月11日早上6点,广东华银康集团援建的气膜方舱实验室里,传出了这样的核酸检测进度报告。
华大基因浦东实验室设计日检测通量是10万单管,也就是每小时近4200管;经过流程优化,4月10日晚23-24时,检测团队实现了每小时5500管的速度——日检测通量一下子提升到了创纪录的13.2万单管!
这样高效的检测工作背后,有的是广东援沪医疗队的全力投入。
4月2日,接国家卫生健康委指令,广东组建300人核酸检测队伍驰援上海。很快,来自广东全省19个地市17家省部属医疗机构的核酸检测“精兵强将”完成集结,4月3日晚抵护。这支队伍完全当得起“尽锐出征”的说法,队员平均年龄34岁,大都拥有丰富新冠核酸检测经验,副高以上职称就有48人。担任领队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黄彬,疫情期间多次率队出征,是拥有20余年丰富分子诊断临床技术的专家,此前始终在广东当地抗疫第一线。
4月4日,他们开始加入上海的核酸检测队伍时,上海正好启动新一轮全市范围核酸筛查,“我们来得正逢其时。”领队黄彬说。从那时起,300名广东检测精英们分散进入了浦东、浦西的千麦博米乐、中科润达等10个检测点,展开工作。上海一次次加快的核酸检测、集中筛查结果里,有他们的重要贡献。
“我们团队主要抓了三条线的建设。”黄彬介绍说,第一条线是抓党组织的建设。广东医疗队出发前即成立了临时党委,在飞机上建起六个党支部,把全队112名党员、6名预备党员组织在一起,为上海战疫期间以党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提供了组织架构保障。
第二条线是狠抓核酸检测的质量。“只有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才能为疫情防控做出最大贡献,假阳性和假阴性都会给疫情防控添乱。”
第三条线是重点抓院感监控和生物安全防护。“我们在上海期间要圆满、高质量完成战疫任务,也要确保每个队员零感染、完成战疫任务后平安返粤。”
核酸检测工作非常艰巨,在大筛查情况下,标本量很大,虽然不少实验室配备了开盖机或者全自动的核酸提取仪,但检测人员说,它的速度有时还没人工来得快,手动拧盖子、加样本,是他们的日常。有些检测点的检测人员是三班倒,每班要连续工作8小时,如果两班倒,就是连续工作12小时。
为了提高检测效率,广东检测人员多方努力。在千麦博米乐医学检验所,他们与工程师沟通,原本需要手动操作的检测结果导出、确认,经过优化改进,实现了一键导出,减轻了工作量;在判读确认结果与阳性、可疑标记分离方面,援助队员专业性强,让原有操作人员减少了重复查看原始数据判读结果的繁琐步骤,加快了报告的审核速度。而他们的微信群里,更是不时讨论。
在有80多名广东检测人员增援的华大基因实验室,他们与华大工作人员一起,针对实验室的流程、岗位配备人员数量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才有了设计日检测通量10万单管提升到13.2万单管的效率纪录。“这是把我们广东队的一些经验,跟上海的检测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研究、优化出来的一个结果。”广东省援沪医疗队临时党委委员陈江涛这样说。
“我们都严格做好保护,穿了厚实的防护服和密不透风的三级防护装备,体力和耐力消耗还是挺大的,还容易出现因佩戴N95的缺氧感或者不适感。每个队员都顶着不少压力审读结果和研判核酸扩增曲线,工作全过程要做到‘专心细致,不漏一阳’,不敢有一丝松懈。”来自广东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的中级检验技师黄勇成这样说。
来自江门的高珊珊在千麦实验室气模3舱进行加样工作。“为了尽可能地增加实验室的样本通量,最好的执行方式便是从点滴做起,增加自己的手速,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次加样,才能集河流以见江海。” 尽管胳膊会酸,肩膀会痛,但是——“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能够有机会为国家、为党做一些切实的事情,内心是自豪的,是无比满足的。”
“上海一直非常繁华、有活力,但现在就是静悄悄的,很希望她能够尽快恢复生机,恢复往日的模样。需要我们干多久就干多久,一定到上海疫情结束,我们再离开。疫情不退,我们不走!”广东检测队员们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