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了这个装置,我没那么气喘了。”78岁的李先生拍了拍自己的右胸说道。“我老爸活了88岁,现在我也有信心了。”说着他竟然脱离了拐杖大步走起来,感受行动自由的快意。可就在上个月,他还因为心衰还来医院进行抢救。“去年他一共入院抢救了15次。”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教授陈样新为其植入CCM(心脏收缩力调节器),帮助其改善心功能,很大程度上也改善了其生活质量。据记者了解,这是全国首批、广州首例的CCM植入的案例,填补了国内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
顽固性心衰让他一年入院15次抢救
李先生地道广州人,退休前身体都不怎么好,2002年做了膀胱癌手术。2021年3月因为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植入冠脉支架。12月又因为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在左胸处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近三年来,我身体更加不好了,经常气喘,完全不能平躺,有时候自己盖被子都费劲,动不了,一动就气喘,真是要命。”李先生心衰折磨得够呛。去年一年,他竟然15次入院抢救,都是因为心衰。“出院过不了四五天,我又来医院了。”李先生说。就因为经常出入医院,心内科楼上楼下的护士医生都认识他了,常笑着对他说:“老病号又来了”。
实际上,像李先生这样的心衰患者在我国还是很常见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麦憬霆向记者介绍:“根据去年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心衰患者约890万。由于泵血功能受损、心排量不足,导致他们呼吸困难、走路穿衣洗澡都很吃力、睡眠差、食欲差、下肢浮肿。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心衰,他们的生命安全还随时受到威胁,因为心衰患者具有较高的心源性猝死风险。同时,生活质量也很差,基本活动无法自理,经常都要住院或急性加重需要急救。”
CCM填补了国内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
遗憾的是,李先生近1年多都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衰中心进进出出,即便规范化管理,经过优化药物、血运重建等治疗后,他气喘的症状有所缓解,但仍两三个月发作心衰一次。三月前,医生给他复查心脏彩超EF仍低至32%(EF代表射血分数,正常数值应当为50%-70%),说明心衰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而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多型性室早、非持续性室速,随时可能会诱发心梗,威胁生命,医生不得不给他左胸植入了单腔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虽然,ICD是预防心源性猝死最有效、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对于李先生来说,气喘、呼吸困难的改善并没有帮助。怎么办呢?医生们也很头痛。3月12日,李先生又一次因为心衰入院抢救治疗。此时刚好植入式心脏收缩力调节器在广州上市。“我们建议他试一试这个方法,因为其他治疗方式,对他来说基本无效。”陈样新教授说。
据记者了解,这是个微创介入手术,1小时即可完成。专家们在李先生的右胸皮下植入了心脏收缩力调节器,以帮助其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症状。手术后第二天李先生就下床活动,估计他近三年来都从未感受过如此自由地呼吸和轻快的步伐。让医生们也很吃惊的是,李先生的肾功能也明显得到改善,肌酐从原来的300umol/L单位下降到120umol/L。这说明心脏泵血的功能改善,让其肾脏的功能也得到明显地改善。
植入式心脏收缩力调节器可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
陈样新指出,ICD是许多EF下降心衰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可通过减少心源性猝死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然而,针对严重心衰的患者,尤其是经过规范化治疗仍然反复心衰发作的患者,仅仅预防猝死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CCM作为心衰器械治疗的全新手段,可以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填补了国内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
据记者了解,CCM在国外已经上市十多年,已经累计有六千多例的使用经验,安全性较好,陈样新表示,希望随着日后CCM扩大临床应用,为更多的心衰患者带来获益。
原文链接: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template8/#/newsDetail/0/40652111.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