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出征、紧急上岗,争分夺秒地同病毒赛跑。最近几天,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抗疫志愿服务队始终处于“作战”状态,一刻也不敢松懈。
连日来,广州本土出现多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活动轨迹涉及多个中心城区。面对范围广、基数大的流行病学调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几乎全员扑在前线,后方急需支援。
关键时刻,中大学子挺身而出,一夜集结成队。排查密接、次密接人员,整理录入数据,撰写活动轨迹报告……从黑夜到白天,他们转战天河、黄埔、花都多个指挥中心,为抗击疫情贡献青春力量。
跟病毒抢时间:深夜到岗,通宵排查密接人员
“疫情防控任务很重,能否现在就派一批志愿者过来?”
3月16日晚上8点多,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范瑞泉接到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张周斌的求助电话。
确诊病例出现后,涉及到众多密接、次密接人员,还有重点人员、场所,需要大量人力去排查。据介绍,一位确诊病例至少要投入百位流调队员。
“什么时候要?”
“现在就要。”
当天晚上,学院党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发布动员通知。一个小时后,第一批志愿者集合,赶往天河区指挥中心。经过系统的应急培训后,晚上11点左右,他们正式上岗,一头扎进纷繁复杂的流调信息中。
张周斌解释道,前线调查的情况,要转化成规范的统计数据,否则很难作为研判疫情发展趋势的依据。其中,首要的就是一个字:快!
直到天亮,志愿者才完成阶段任务,将几百个人员信息录入系统。“这是很大的进展,成效显著。”张周斌表示,只有将跟病例相关的人员纳入管控,后续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通宵工作的志愿者刚结束任务,3月17日早上,第二批志愿服务队队员应征出发,赶往抗疫一线。截至目前,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派出32名学生,大部分来自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硕士、博士生为主。
3月16日,黄埔区在隔离观察的密接者中发现2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疫情就是命令,志愿队立即赶往黄埔区指挥中心支援。
临时党支部书记杨嘉璐介绍,确诊病例在黄埔区的活动范围比较大,“他们连夜追踪密接人员信息,一直工作到凌晨五点多。”令她印象最深的是,通宵工作的五位志愿者,第二天得知有需要,下午又主动要求出发。
为了跑赢疫情,以最快速度阻断传播,流调人员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在花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志愿者看到现场负责人虽然疲惫,依然仔细地介绍情况。后来,志愿者得知前辈已经连续三天没有休息,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从课堂到实战:有耐心、厚脸皮,像侦探一样“破案”
打电话、看监控、撰写流调报告……志愿队员们精神保持高度集中,24小时开机,担心错过工作消息。以前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变成了实实在在要解决的问题。
“预备役”队员上岗,面临的第一道关就是:被拒绝。排查密接、次密接人员,需要打电话询问具体信息,包括去过哪些地方、跟什么人见过面,等等。这些信息极为隐私,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怀疑,同时担心是诈骗电话。
志愿者李知强就遭遇过被挂电话,“当时很惊讶,愣了一会儿。”但是不能放过任何信息,他整理好心情,鼓起勇气接着拨打电话。被拒绝的次数多了,李知强也总结出经验:要“厚脸皮”,多点耐心。
隔着电话,如何取得访谈对象的信任?这些具体的细节,教材上没有写,队员们要在实战中摸索。志愿者蒋玮青表示,当大家得知自己是密接人员时,肯定会慌张,因此要特别注意语气,照顾对方的情绪。
过程中,队员们感触最深的是,流调要求极其精准,不能有丝毫偏差。志愿者朱乐玮尤其记得,带队老师反复强调,撰写活动轨迹报告要具体到每一秒,不能中断。而且还要关注细节,比如密接人员吃了东西,垃圾是怎么扔的,朱乐玮感觉,自己更像一个侦查员,在琐碎中寻找关键线索。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能听信“一家之言”,需要多方核对。志愿者刘锦明举例说明,一般拿到现场信息后,会先打电话跟本人了解情况,接着向单位或者学校确认。如果依然没办法得出准确结果,还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核对。
短短几天,队员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受到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的认可和肯定。“专业能力强,上手也很快。”队长景钦隆认为,作为优秀的后备力量,他们有成长为公共卫生领域骨干人才的潜力。
探索机制:疾控中心与高校联手建立流调预备队
疫情来袭,全社会各方力量纷纷行动起来,国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报名参与流调排查工作。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吴雪霁看来,公共卫生学院学生专业敏感性特别突出,有利于判断密接人员。“普通工作人员只能按给定的标准来判断,这批志愿者具有基础知识,可以关注到口罩、肢体接触等细节”。
事实上,这不是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第一次支援流调。2021年5月,广州首次阻击德尔塔病毒,学院就派出老师、学生参与抗疫。这次组建的抗疫志愿服务队中,有队员曾前往佛山南海区协助排查。
在这次疫情发生前,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商量成立广州市级溯源流调预备队。
张周斌透露,因为涉及重点场所多,流调队员基本已经派去现场,单靠现有人手很难支撑,必须扩充力量。双方达成共识,把应急队伍转变为常态化队伍,目前还在摸索、讨论具体机制。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敏表示,接下来将加强与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形成战时与平时相结合的机制,通过更多实战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行动力。
原文链接: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template8/#/newsDetail/0/40651645.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