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的“空间”是一个从地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作为全球“核心”的西方国家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迈进开启了全球化的过程。目前的国际秩序起源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空间格局,延伸至后来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在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所揭示的世界图景中,富裕只是“中心”的表象,“中心”对“边缘”的支配和“边缘”对“中心”的依附,表明“边缘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时必须承受来自“中心国家”施加的影响。也即,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体系暗含着国与国之间的等级、从属和支配,“中心”与“边缘”的博弈和冲突,凸显了国际关系中利益分配和权力角逐的事实性差距。
在持续不断的社会变迁中,反全球化的力量以“逆全球化”的方式,重新赋权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与地方层级。“逆全球化”与其说是全球化终结的产物,不如说是全球化进入了调试和整合期的结果。全球化的技术创新不可逆转,全球化的信息传播趋势不可逆转,其所导引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的全球互动更不可逆转。新旧全球化转换的阶段性特质,表征着全球发展的推动力由西向东的转变、国际秩序由“中心”支配“边缘”向平等互惠的转变、西方模式导引的“虚假”全球化向真正意义全球化的转变。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在新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是人类社会首次提出的平等互利的全球发展倡议。它以合作共赢的“类思维”聚焦人类共同价值,指向人类文明锻造的新形式、和平发展的新内涵和文化交融的新路径。它延伸于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相辉映里,拓展于行为主体、结构关系、价值规范所导引的国际秩序中,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目标,阐发不同文明主体的彼此承认、平等交往、理解沟通和优势互补。
作为空间的“地球村”既有整体性、又有单元性,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中国”既是单元的组成部分、又是情景的编织者,“一带一路”讲述的正是一个没有“中心”的全球故事。它立足于经济空间的融通,连接区域、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单元,构成集节点网络和交通网络于一体的经济融通综合体;它生发于政治空间的互信,旨在构建和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探索全球治理的新模式;它根植于文化空间的包容,以文明多样性的尊重、文明平等性的交融、文明包容性的互鉴,生成理解沟通的文化域、价值辐射的地理面、文化传播的意义值。
在人类发展贯穿于世界历史进程的空间转换中,全球空间既包括文化空间和治理模式,又包括陆港、海港、生态、旅游等空间形态。《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丛书》呈现的就是“一带一路”在不同空间中生发的没有“中心”的全球故事。
《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文化卷》以软实力释放的价值归旨、境内国土文化的现实物化、境外文化融通的空间向度,探讨“一带一路”文化倡议的东方语境、国土开发的空间对接和文明互鉴的空间叙事。《陆港卷》透视陆港的支点建设意义,择取全球陆港建设的经典案例,解读促进“一带一路”延伸的中国陆港建设模式。《海港卷》对比分析中外港口及海运的发展态势,从全球港口体系、全球海运物流、中国港口体系等维度,全面论述海港在“一带一路”推进中的战略地位。《生态卷》阐释沿线区域/国家的生态背景及生态系统变化,阐发生态利用的理念与途径,探索“一带一路”构想实践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机制和路径。《旅游卷》阐发全球旅游业发展情况和沿线旅游背景,探讨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和国际旅游的合作关系,阐释“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概言之,《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丛书》讲述了一个没有“中心”的全球故事,构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将“一带一路”打造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理论阐释交往共生的全球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文明对话的全球理论,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一带一路”故事的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
王天琪:中山大学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主任、出版社社长、宣传部副部长(兼)
赵晓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博士生
原文链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203/07/content_1000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