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冠军王濛一句“我的眼睛就是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曾经短道速滑界的“王者”来自实践经验的强大自信。在医院里,也有这样一群“国家队”,她们目光如炬、手眼如尺,练就一身“绝活”,只为了守好群众的健康大门。
3月8日“女神节”到来之际,记者特别采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科室“女掌门”,一起来领略她们的英姿风采。
躬耕一线,她从“蛛丝马迹”中下出精确诊断
内分泌内科主任 严励 教授、主任医师
严励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内分泌专家。她近年致力于糖尿病足的综合防治研究,对糖尿病足的防治有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是目前国内糖尿病足研究的主要带头人之一,建立了中国特色糖尿病足防治体系,改善了糖尿病足的预后,使糖尿病足大截肢率降至5%以下,达国际先进水平;基于基础研究成果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开发了系列伤口处理材料。
在多年临床工作中,严励教授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能够从复杂的临床资料和众多验单数据中寻找疾病真相的“蛛丝马迹”。
曾有一例因月经不调入院患者,外院多次住院未能明确病因。入院后经检查诊断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血皮质醇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均低,但患者并没有使用外源糖皮质激素史。
经详细询问病史,严励教授发现患者曾因子宫内膜增生应用大剂量甲羟孕酮,大剂量甲羟孕酮有类固醇激素样作用,可抑制自身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表现为血皮质醇及ACTH水平降低,停药有可能在应激时出现肾上腺危象。这为此类患者规范诊治和病情观察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精准“破局”,她助新冠患者成功撤掉ECMO
肾内科主任 杨琼琼 教授、主任医师
六旬新冠患者伴有多种既往基础疾病,病情危重需要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肾脏受损严重。肾内科主任杨琼琼教授作为专家组成员支援患者救治工作。
怎么“护好肾”?立足在肾内科成熟的技术之上,医疗团队为郭伯进行CRRT(人工肾脏)治疗。相比血液透析,CRRT是一种速度缓慢的连续、持续的治疗,较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容量波动小,不但可以清除小分子毒素,还可以清除中分子或大分子毒素。
在杨琼琼教授的指导下,团队对患者进行了精准的容量管理,患者肾脏情况有了明显好转并成功撤下ECMO,两个多月后脱离血液透析。这是国内少数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长时间使用ECMO后顺利撤机的成功救治病例之一。
创新疗法,她一招破解患者“十二年之痛”
风湿内科主任 戴冽 教授、主任医师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饱受痛风反复发作之苦,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同时痛风石引起骨质破坏。传统口服降尿酸药物起效慢,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
为了打破这个困境,2021年,医院风湿内科率先在国内采用拉布立海治疗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当年,一个特殊的病例登上了《中华医学杂志》:30岁青年男子患痛风12年,伴全身多发大痛风石6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但经常规的口服降尿酸药非布司他联合苯溴马隆治疗无效,并且出现副作用,不能耐受。
经患者知情同意后,风湿内科主任戴冽教授指导团队使用拉布立海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痛风石体积明显缩小,戴冽教授胆大心细的创新疗法破解了患者“十二年之痛”。
火眼金睛,她“揪出”“伪装”成肿瘤的疾病
消化内科主任 门诊办主任 王凌云 主任医师
在外院被诊断为胰腺恶性肿瘤的患者慕名来到消化内科主任王凌云教授的门诊,完善相关检查后,王凌云主任“揪出”导致患者饱受上腹疼痛煎熬的“真凶”——IgG4相关性疾病(累及胰腺、肝脏及颌下腺),通过内科治疗使患者病情稳定,折磨患者数月的腹痛症状消失。
半年后,患者又因上腹剧痛入院,王凌云教授再次为其“拆招”,诊断其为胰腺病变合并囊内出血可能,快速组织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手术治疗,患者目前完全康复,随访至今2年多。
不拘泥于经验,王凌云教授用专业的判断、准确的诊断和果断快速的治疗手段,为患者摘下了晚期胰腺癌的“帽子”,火眼金睛“擒真凶”。
打破“魔咒”,她出“奇招”助孕患者怀上虎宝宝
妇产科生殖内分泌专科主任 陈慧 主任医师
小欢备孕之路充满曲折,第一次“三代试管”助孕后又发生了自然流产。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小欢找到了生殖内分泌专科陈慧主任。陈慧主任判断患者内分泌状态在孕前已经得到改善,“三代试管婴儿”流产,胚胎并无遗传学异常,在胚胎因素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流产原因威胁着来之不易的宝宝。
经过细致诊疗,陈慧主任发现了潜在的重要流产“元凶”:“易栓症”“非典型产科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蛋白S持续低下,抗心磷脂抗体IgG、抗β2糖蛋白IgG等指标均出现异常。
第二次胚胎移植前后,小欢进行了规范化的治疗,躲过了这些潜在胚胎杀手的“魔爪”,成功妊娠,现已怀孕29周,满心憧憬着“小虎崽”的平安到来。
精准护航,她保住了原本被宣判“流产”的胎儿
妇产科围产专科主任 谭剑平 副主任医师
怀孕24周的刘太太突然出现胎膜早破,外院诊断胎儿流产的风险极大,就算能保下来,孩子也可能会有明显的缺陷。
危急时刻,刘太太找到谭剑平主任团队。谭剑平主任密切监测刘女士及胎儿的各项指标,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细致、科学的治疗方案,竭尽所能地让宝宝在母亲体内多待一段时间。由于宫内羊水过少,监测还提示存在胎儿宫内缺氧的可能性,28周时,谭剑平主任果断决定给刘女士进行剖宫产术,胎儿娩出后转入新生儿科进一步治疗。
一个原本被宣判“流产”的胎儿,如今成为了刘太太一家人的开心果,这源于“围产专科掌门人”谭剑平主任“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执着的信念和运筹帷幄的专业素养。
著爱于勤,她为白血病患儿遍寻治疗方案
儿科主任 儿科血液专科主任 周敦华 主任医师
6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外院化疗过程中发热,血培养确定为念珠菌感染,多种抗真菌治疗下仍持续发热40多天。
在儿科主任、儿科血液专科主任周敦华团队的治疗下,患儿情况趋于稳定,但新的难题在化疗开始后接踵而至——反复发热让患儿的化疗多次被迫中断,最后采用手术切除患儿病变脾脏的办法清除感染病灶。患儿因长期发热营养不良,手术后伤口恢复慢。
考虑到白血病患儿不能太长时间停止化疗,周敦华教授查阅大量文献,确定采用低强度、延长疗程的办法,在确保患儿生命安全的情况下,继续清除患儿体内的白血病细胞。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挽救了这位可爱的小姑娘。
“查颜阅色”,她发现“相貌超群”的孩子竟患罕见病
儿科神经内分泌专科主任 梁立阳 主任医师
罕见遗传病因其“罕见”,临床诊断困难,常被误诊和漏诊。但多数罕见病都有“特殊”面容,梁立阳教授多年来细心观察各种罕见病孩子的面容特点,练就了一双如同“刷脸机”般的“火眼金睛”。
儿科神经内分泌专科主任梁立阳教授在一次查房中注意到了在外院反复诊治但未能确诊的全面发育迟缓合并癫痫患儿——眉毛长而宽、眉型较弯成弧形、明显的长睫毛、下外侧眼睑外翻,这是一种天生带有如同日本歌舞伎般妆容的罕见病面容。
梁立阳教授一眼看出,该患儿极有可能患有“歌舞伎脸谱综合征”。经过后续检查,患儿被确诊为“Kabuki综合征”,又称“歌舞伎脸谱综合征”。
“锦上添花”,她为广大女性开出爱美“良方”
皮肤科主任 王亮春 主任医师、研究员
既“雪中送炭”,又“锦上添花”,皮肤科主任王亮春教授带领的皮肤科团队为广大患者解决皮肤疾病难题,更以满足广大群众“变美”需求为己任,在皮肤美容技术上攻坚克难。
如何护肤有颜值?皮肤天天为我们遮风挡雨,值得认真呵护。在食品界,大家认为吃有机食品更健康,很重要的一点是有机食品的化学肥料含量少。而在护肤方面,观念也应该更新——有些“大牌产品”的组成配方,化学成分至少是十几种,很有可能因为自身皮肤不耐受或其他原因,导致护肤“越护越差”。所以随着科技进步,技术手段提高,建议选择以光电护肤为主的物理护肤新模式,尽量减少化学护肤品使用。
“一箭双雕”,她为患者一次诊疗“揪”出两种病
眼科主任 蓝育青 教授、主任医师
患者因为最近看东西模糊,觉得有一些“小蚊子”在眼前飞来飞去来到医院眼科就诊。眼科主任蓝育青教授为患者检查了眼底之后,告知他可能患有糖尿病,除了在眼科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外,应该尽快到内分泌科诊治。
“我就是眼睛看东西模糊,身体没有其他不舒服啊!”患者听完蓝主任的诊断后很疑惑,但在蓝主任的坚持下,患者测了一个随机指尖血糖,结果远远高于正常值。后来患者在内分泌内科确诊患有糖尿病,并专门回到眼科感谢蓝主任,感谢她目光如炬,诊断如神,否则不知道自己要耽误多久才能发现问题。
恭心前行,她向“癌中之王”宣战
肿瘤内科主任 李志花 主任医师
胰腺癌是癌中之王,早期发现困难,就诊时多为中晚期。
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李志花主任团队对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及不同时期的胰腺癌的诊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局部晚期的胰腺癌患者采用以转化化疗为主综合治疗,使部分患者获得了手术切除的机会,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相关的多项研究成果写入国内胰腺癌的诊疗指南,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
原文链接: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template7/#/newsDetail/0/40620388.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