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春意闹,红色暖人间。初春的梅城,天气虽然湿冷,但春花始放。梅州江南新城一域的客家民居“朝锡公祠”焕然一新,活化成一方红色革命文化的展示和教育基地,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朝锡公祠”位于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新塘尾村凹子岃熊屋,是中国近代革命烈士、“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建者之一、国立中山大学筹建者之一熊锐的故居。2021年以来,梅州市梅江区将熊锐故居进行修缮布展,打造成为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梅州)展陈馆、中山大学与梅州展陈馆和熊锐生平事迹展陈馆,以三馆一体的模式,向世人展示它全新的面貌,成为梅州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化利用的项目之一。
倾力打造 客家民居化身文史展馆
熊锐故居,又称熊氏“朝锡公祠”,是熊氏十世祖朝锡公从大坜村熊屋迁此开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房屋坐南向北,为典型的清代客家传统民居,夯筑土木砖石结构,灰瓦面平房,正屋上堂右侧第二间为熊锐在家时起居学习的房间。
从故居正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熊锐的雕像。熊锐雕像手持马克思专著,目光笃定望向远方,体现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远大理想。
据介绍,整个展馆设三个展区,第一展区为“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展”,第二展区为“寻路法兰西—中共旅欧支部史料展”,第三展区为“熊锐生平事迹专题展”。展馆由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团队设计,整体以红灰色为基调,并突出客家特色元素,营造出庄重、肃穆、充满历史感的氛围。
今年1月,中山大学校史寻迹活动走进梅州,来自中山大学的近30名师生通过实地考察中山大学办学旧址,进一步挖掘梅州与中山大学的历史渊源,追溯红色血脉。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哲学系教授徐俊忠表示,令其最为感动的,就是看到熊锐故居修缮一新,并以展馆的形式,向世人揭开已被“尘封”多年的熊锐烈士事迹,以及抗战时期中山大学等华南大中学校的东迁兴学史。
综合展示 三展三馆讲述红色历史
修缮后的熊锐故居,构建起“三展三馆”,即“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展”“寻路法兰西—中共旅欧支部史料展”“熊锐生平事迹专题展”和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梅州展陈馆、中山大学与梅州展陈馆以及熊锐生平事迹展陈馆。每项展陈内容和展馆设计都突出红色文化为主基调,观众可以在沉浸式的参观体验中,领略革命者的精神,品味历史文脉中的细节,感悟先贤的丰功伟绩。
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展包括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梅州展陈馆、中山大学与梅州展陈馆两部分,以“中山大学东迁梅州”为主线,通过“学脉渊源”“客家革命”“战时迁徙”“辗转粤东”“复员广州”五大单元板块,借助照片、档案、报刊、实物等丰富史料以及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翔实、生动地展示一幅华南教育历史的壮丽画卷以及梅州与中山大学之间厚重的学脉渊源。
寻路法兰西——中共旅欧支部史料展,是与湖北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联合打造,以“寻路”为主题,通过“救亡图存 运动热潮”“分批赴法 工学实践”“上下求索 建立组织”“宣传马列 扩大队伍”“世纪回响 党史丰碑”五大单元板块,运用图片、文献生动展示中共旅欧支部的建立背景、发展沿革、主要活动和历史功绩。
熊锐生平事迹专题展则通过“在梅岁月”“东渡日本”“留学法德”“归国革命”“筹建中大”“致力宣传”“英勇就义”“身后缅怀”,共8个板块讲述熊锐追求革命真理、勇于斗争奉献的光辉一生。
“熊锐故居在展陈大纲设计上打破常规,采取了‘点、面、源’的方式打造(点——以梅州为重点,面——将其与办学地区内容整合进来,源——追溯梅州与中山大学历史渊源)。”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熊锐故居展陈大纲编制团队领衔者曹天忠说。
原文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wdf/html/2022-02/23/content_638_473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