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梅州日报】听百年老屋讲述峥嵘岁月

稿件来源:梅州日报 2021-12-24 第14版 作者:林婉萍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12-24 阅读量:

白墙灰瓦,门楼重檐飞角……日前,在梅江区三角镇新塘村,有一座300多年历史、典型的三堂四杠式清代客家民居得到修缮“重生”,它便是熊锐故居,又称熊氏“朝锡公祠”。据悉,熊锐故居及展馆展陈工作已接近尾声,预计于下月初开放。随之揭开的是已被“尘封”多年的熊锐烈士事迹,以及抗战时期中山大学等华南大中学校的东迁兴学史。

熊锐,1894年6月15日出生于梅县白土堡沥林约(今梅江区三角镇)新塘尾村,原名维新,又名新寿,号君锐、均锐、军锐,笔名尹常。史料显示,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牺牲的梅州籍革命烈士、国立中山大学筹建者之一,也是“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建者之一,更是参加旅欧少共成立大会19名代表中唯一的广东人。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黎显衡这样评价熊锐:“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党初期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其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培养革命干部作出了很大贡献。”

尘封近百年 烈士史料“回家”

“我是在2016年10月阅读《画未了:林风眠传》时,偶然发现了熊锐并找到他已被列入待拆的故居。林风眠创作的《人类的痛苦》这幅作品的原型就是熊锐。”说起熊锐,梅江区委常委、副区长林勇军打开记忆匣子。他在研究林风眠时,循迹发现了林风眠之所以能走向世界艺术之林,离不开一位十分关键的人物,正是他在上海将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告知林文铮,随后林文铮再写信给当时刚从梅州中学毕业的好友林风眠,这才有了林风眠之后赴法、德的留学经历。这个人就是熊锐。

“应该说,当时能收集到关于熊锐烈士的史料极少,我先后向省、市党史研究部门和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专家学者认真请教,查阅有关史料后发现,熊锐故居是一座具有较大历史人文研究和红色文化价值的文物遗存。”林勇军说,当时,因熊锐故居所处的区域在嘉应新区拆迁范围内,且又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曾一度被列为待拆建筑物。幸运的是,在梅州市、梅江区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致公党梅州市委会、三角镇朝锡公熊氏理事会和李凤婵、刘奕宏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共同推动下,熊锐故居最终得以保存下来。

而后,梅江区按照省、市两级政府工作部署,在宣传、自然资源、教育、文化旅游等有关部门和广州增城区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山大学领导和专家团队、广东“三师”志愿者协会、河北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的大力帮助下,熊锐作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建者、国立中山大学筹建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早期研究者和传播者,为培养革命干部和推动国民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史实逐渐被证实,他的故居也因此改写了“命运”,“变身”成为历史文化纪念馆,让烈士的众多史料得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归家”。

短暂的一生 奔走革命宣传一线

翻看相关史料,革命烈士熊锐在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建党初期的作用可见一斑。

旅欧留学期间,熊锐先后入读法国巴黎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获文学博士。1922年6月,与赵世炎、李维汉、周恩来、陈延年等19名代表在巴黎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经中共中央建议,国内团中央批准,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年,熊锐参加了周恩来、张申府、刘清扬、赵世炎等人组织的中国共产党旅欧组织,积极发展旅欧党团积极分子;1925年秋回国后,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宣传委员会委员、国立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立中山中学校长……

在熊锐专题展厅,整个展陈以时间为轴,通过“在梅岁月”“东渡日本”“留学法德”“归国革命”“筹建中大”“致力宣传”“英勇就义”“身后缅怀”八个篇幅,全面梳理了熊锐从出生到牺牲的生平事迹,其中不乏来自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央档案馆、河北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协助提供的重要史料,把熊锐一生奔走在革命宣传第一线的事迹娓娓道来。

“虽然熊锐在1927年4月因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广州‘四·一五’事件牺牲,年仅33岁,但展出的史实足以证明熊锐在建党初期的核心作用。”林勇军表示,在《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三十六卷之熊锐篇中提到,熊锐在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时曾说过,“共产党人万万不能见危就跑,如果将来牺牲了,只好用我们的血来激励后起的同志了。”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熊锐烈士的一生虽短暂却灿烂,足以让家乡梅州为之纪念。同时,这也是梅江区认真贯彻落实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提质改造烈士纪念设施”要求的具体体现。

打破常规化 再现历史图景

走进纪念馆发现展馆整体以红灰色为基调,室内结合现代展陈设计,加以梅州客家特色元素,营造出庄重、肃穆、大气而充满历史感的氛围。穿廊进屋,看着那一张张照片、一份份文书,能让人们慢慢地走近烈士熊锐,同时再现华南教育东迁梅州兴学史图景。

“熊锐故居展馆包括熊锐生平事迹展陈馆、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梅州)展陈馆、中山大学与梅州展陈馆,为‘三合一’的展馆。”中山大学教授、熊锐故居展陈大纲编制团队领衔者曹天忠介绍,熊锐故居在展陈大纲设计上打破常规,采取了“点”——以梅州为重点,与“面”——将其与办学地区内容整合进来,与“源”——追溯梅州与中山大学历史渊源,铭记烽火历史,重点把熊锐专题展厅打造成客家红色革命的核心板块,同馆展出的抗战时期在梅办学史则成为整个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中全省首个侧重历史文化的实体性纪念馆。

此外,按省市的工作部署,梅州市、梅江区筹集5000多万元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以中山大学东迁梅州为主线,采用“1+N”模式,对熊锐故居进行重点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馆内共设“学脉渊源”“客家革命”“大学归省”“辗转粤东”“复员广州”五大单元板块,翔实生动展开华南教育历史的壮丽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由河北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特别设计的《寻路法兰西——中共旅欧支部史料展》(设为第二展区)也选择了熊锐故居,将在故居开放之日开启在粤首次异地联合巡展。其中,展陈内容有10多处显示或提及熊锐,这也是巡展得以落户梅州的重要原因。

高品质展馆 赓续红色基因

革命烈士事迹既是一个地方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地方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资源。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熊锐故居及展馆的建成具有特殊意义,为梅州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一个高品质多功能阵地。

“熊锐烈士‘尘封’的身份和事迹被逐渐挖掘,可以说是梅州市党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也为梅州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增加了厚重一页。”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姚意军表示,在梅州籍的革命烈士中,熊锐作为我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理论宣传者和坚定实践者,他的故居修缮及事迹展陈,有助于全市上下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

搭建红色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交流推进精神传承。“我们在整理主题展图片史料时,发现‘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时几位代表的个人资料很少,其中就包括熊锐。他是早期的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很高的人,如今熊锐故居在他的家乡得到保护修缮,特别是展陈馆建成,为我们挖掘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中共旅欧支部这支‘劲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河北省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党支部副书记谢炜如是说。

原文链接:https://mzrb.meizhou.cn/html/2021-12/24/content_292554.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