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光明日报】“杜凤治日记与岭南文化”讲座在广州举行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2021-12-05 作者:雷爱侠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12-06 阅读量:

12月4日上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和楠枫书院联合主办的“杜凤治日记与岭南文化”讲座在广州楠枫书院举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邱捷教授携整理的《杜凤治日记》与读者见面,现场邀请了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主任刘志伟教授进行对谈,一起探讨、分享《杜凤治日记》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及其今天对岭南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据了解,《杜凤治日记》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21年9月出版,一套10册。写这本日记的杜凤治原籍为浙江绍兴,1866年来到广东做官,此后十几年,他历任广东广宁、四会、南海、罗定、佛冈等地州县官。与众多来广东做地方官的官员相比,他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一直都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并且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成为目前存世最详尽的晚清地方官员日记。

杜凤治的日记,主要记录了他在处理考试、催征、缉捕、听讼等公务的详情,还有大量官员任免、官场内幕、中外交涉、风土人情、物产物价、风俗祭祀、演戏赛会、奇闻异事等内容。可以说,如此详尽地记录亲历者眼中的广东官场的清代州县官日记绝无仅有。

据邱捷介绍,杜凤治留下的日记手稿现存40本,近400万字,是迄今所知篇幅最大的清代州县官日记。原存中山大学历史系资料室,后入藏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部。200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以《望凫行馆宦粤日记》之名收入《清代稿钞本》出版。

但由于日记以较草行书写成,又往往写得密密麻麻,还经常在两行之间、段末、页面天头用蝇头小字补记,此外,日记提及人物时通常不用本名、全名,而用字号,凡此种种,对于深入理解、研究其中的内容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对此,在之后的十余年间,邱捷对该日记进行标点、注释,最终以《杜凤治日记》为名问世。该日记记录连贯、记载详细,偏重公务,反映官场,包含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从中不仅可了解州县官如何办案,而且可以窥见他们为何如此办案,是研究清朝法制的独特、难以替代的史料,可提供清代州县制度具体运作的大量细节,反映了清代官场不为今人所知的很多侧面,可为研究历史人物提供许多补充材料,对研究岭南历史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此之前,哪怕是有影印版面世,对这部如此有价值的日记的利用仍然十分有限,只有非常少的学者在研究中引用。究其原因,邱捷认为有两个:一是由于当年的学术更偏重于研究大事;二是与日记手稿难读有关。这成为他对这部日记进行整理的一个契机。

在讲座中,邱捷分享了整理《杜凤治日记》的过程以及与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合作的一些体会,以期能为今后学者和编辑整理岭南文化典籍提供一些参考。

“我所整理的古籍只有《杜凤治日记》一种,可说此前毫无经验,我的古文字水准也很一般,优势大概是对这部日记很熟悉,对清朝的官制、相关背景也有一定基础。”邱捷表示。同时他也说这部日记的整理难度:整理古籍的图书体量大、难度高,很难找到在职的教授来做,尤其是这种手稿本,自己退休后才全心意专攻这套书。

在整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首先是体例问题,点注本的目的是向有一定历史知识的读者(如文史专业的本、硕)提供一个容易阅读的版本,所以最终定为简体横排。其次是认字难,做点注必须每个字都认出,查工具书,因为杜凤治写草书未必规范,有时还会写错字,很多时候只能根据前后文猜测,或根据《明清实录》《中国方志库》《中国谱牒库》等数据库可以检索。最后,“谁是谁”更是一个难题。日记很少用本名、全名记人物,多以其字号、绰号、地望、绰号、官名别称、官名别称之简称来记述,如果不是官员,在数据库中查到的机会也很微。

“出版社的各位编辑古文字的水平比我高,整理古籍的经验比我丰富,彼此取长补短。所以,整个出版过程虽然感觉辛苦,但同广东人民出版社各位编辑的合作非常愉快,如果没有他们专业、细心的编辑,点注一定有很多错误。特别是他们逐段逐句核对手稿影印本,发现了很多漏掉的句子,甚至段落。”邱捷说道,如果没有编辑的细心和专业,这套书很难出版。

刘志伟表示,很早就知道杜凤治日记的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将其整理出来,自己深知这个工作量的艰巨,很佩服邱捷教授能花十几年来整理这个项目。

原文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e125186a09b449e78fea15d47ed901c7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