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苏文如团队近日联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和曲静、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研究员王思等,揭示了衰老减弱葡萄膜炎的发生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蛋白细胞》。
该研究首次对年轻和老龄鼠中的正常组以及葡萄膜炎模型组的淋巴结进行了单细胞测序。在正常情况下,相比于年轻小鼠,老龄小鼠表现为炎性、调节性并存的免疫图谱,提示了二者存在不同的免疫反应。
为了探讨衰老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影响,该研究基于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模型,发现老龄模型小鼠的症状轻于年轻模型小鼠。通过单细胞分析发现,老龄小鼠拥有更高比例的Th17细胞。但基因功能富集发现,相对于年轻小鼠所表现的IL-17信号通路,老龄小鼠主要表现为自身抗体分泌的信号通路。这些均提示老龄小鼠中Th17细胞的功能改变。
研究人员通过细胞受体—配体分析发现,老龄葡萄膜炎小鼠缺失了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及其受体,同时发现GM-CSF及其受体主要分布于Th17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APCs)中。分泌GM-CSF是致病性Th17细胞的标志之一,因此,他们推测老龄小鼠Th17细胞分泌GM-CSF能力下降及其致病性减弱,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技术加以了验证。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了在老龄小鼠中,Th17细胞分泌GM-CSF的减少导致APCs分泌IL-23减少,同时,减少的IL-23会进一步降低Th17细胞GM-CSF的分泌,从而降低Th17细胞的致病性。
苏文如表示,“GM-CSF/IL-23/IL23R”对致病性Th17细胞的正反馈效应减弱,可能是导致老年人自身葡萄膜炎发病率低的原因之一。这些发现为解释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不同年龄段中的发病差异提供了新见解,同时为葡萄膜炎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13238-021-00882-3
原文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12/367047.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