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十名“拓荒者”到5000多名医护人员,从石牌门诊部到现代化高水平智慧医院,从一大批“四无学科”到51个临床医学硕士点、41个博士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用50年的筚路蓝缕,接续奋斗,攀登到如今令人瞩目的高度。
站在建院50周年的新起点上,该院肇庆院区今天(11月22日)又正式启用。一流的硬件设施、趋同院本部的人才队伍、精密高效的智慧平台、人性化的诊疗服务,等等,处处都在向粤西北地区群众展示着中山三院以人民为中心,“大医精诚,生命至上”的初心本色。
从石牌门诊部到“一体两翼三城四院”
“当时的三院周边十分荒凉,医院办公室是平房,院内有鱼塘,有牛来吃草,鸡犬乱跑,与农村卫生院差不多。医院人手十分紧缺,不仅医务人员不足,其他人员也很缺乏。我记得一次值夜班,一位男患者去世,我和另一位当班护士借着月色走在弯曲不平的小路,推着车床运送尸体,中途尸体一度滚落在地,我们二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遗体抬回车上,然后小心翼翼送到太平间。”
今天中山三院在肇庆举办的建院50周年活动中,内科老教授余步云的回忆,又将与会嘉宾代表的思绪拉回那段峥嵘岁月——
1971年7月,石牌周边地区被戏称为“广州的西伯利亚”,偏僻荒凉,青砖灰瓦的中山医学院石牌门诊部在这里成立,成为广州天河首个医疗点,承负起了当时整个天河区近40万人口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重担。
1972年6月,中山医学院传染病学科整体迁入石牌门诊部。1973年石牌门诊部升级为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1988年,成立“中山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医院逐步走上综合性医院发展道路;1995年,获评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2009年成为部省共建共管医院,2019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名单。
中山三院这支本着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健康卫士,通过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建设发展道路,医院就医环境、医疗技术、服务质量日新月异。
50载救死扶伤。三院人高举公益性旗帜,坚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抗击非典,妥善应对“齐二药”假药事件,抗震救灾,新冠,援疆、援藏、援外、援助基层县乡村医院等。荣获“广东省抗击非典模范单位”“教育部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称号。医院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抓牢抓实医防协同,实现公共卫生与医疗救治质量双提升。
时至今日,“治肝病到三院”已深入人心,已形成覆盖完善的肝脏内外学科群,在重型肝炎救治、肝癌早期诊断、肝癌微创治疗、成人活体肝移植、儿童劈离式肝移植、器官移植麻醉、肝移植围手术期影像评估等急难重症中的诊治水平全国领先;脑病学科特色明显,儿童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脊柱外科微创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吞咽及认知功能康复等在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享有盛誉;其他学科积极探索医疗新技术,在糖尿病防治、强直性脊柱炎精准诊疗、前列腺癌微创治疗、肿瘤消融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这样的硬核实力,让医院在一次次重大战役中屹立不倒,屡建功勋。正如中山三院院长戎利民所讲述,“2003年非典期间,我的不少师兄弟奋战在抗疫一线,感染科邓练贤老师倒在战场上,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2020年,当新冠疫情又汹涌而来,作为医院的负责人,这次我有幸与许多同事一起并肩战斗,在武汉、广东、甚至国外的战场一次次成功击退狡猾的敌人。这是对我院多年来在感染性疾病学科、肝脏病学科群方面建设成效的一次最有力检验,我们经受住了考验,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也正因如此,医院感染科再次勇挑重担,目前正在帮助南疆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祖国守好西大门。” 中山三院医疗队援助武汉抗击新冠疫情
50载薪火相传。作为中山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基地,三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医教紧密融合,产出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层面创新性强,可借鉴、可推广,省内乃至国内领先的教学成果。目前,医院共有博士生导师150名,硕士生导师347名,临床医学硕士点51个,博士点41个;国家住院医师培训专业基地25个,国家专科医师培训专业基地1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4个;医院拥有包括国家精品课程在内的一批优秀课程和教材,尤其在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模拟医学教育方面独具特色,引领省内医学生及住院医师临床技能相关培训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
50载潜心钻研。医院着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基地和优质学术平台,拥有省部级科研基地15个,厅局级科研基地6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专业19个;主办和承办了5本国家级杂志,均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近五年,我院获得各级科研项目约1200项,经费总额超4.5亿元,其中获批国家重点重大项目课题19项,以我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1200多篇,其中高水平论文200多篇。此外,我院专家团队牵头或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大荣誉。
50载开拓自强。中山三院耳鼻喉头颈外科教授李源深情回忆起1992年医院“奋战三年,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岁月——
当时的三院人在以古财然院长为首的医院班子领导和激励下,众志成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三院人的聪明才智。至今我仍然记得古院长在露天球场上的全院动员大会,在窄小会议室里的学科骨干会议,以及在简陋科室里的现场会议,一次次的动员,一次次地解决问题。他总是左手拿着一个小本本,右手抓着一支笔。他充满激情的动员,实事求是地调查,积极地解决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全体三院人凝聚了力量,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医院创三甲的建设热情中,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干,1995年终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通过了“三甲”评审。“我所在的耳鼻喉头颈外科也从此甩掉了‘四无学科’(缺设备、缺技术、缺人员和缺空间)的帽子。”
这种开拓自强的精神一以贯之,医院坚持“四个面向”引领,瞄准前沿学科发展方向,以干细胞(细胞)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纳米医学为支撑平台,以干细胞(病、脑病、免疫性疾病三大学科群为重点布局学科,5G赋能推进医院整体学科水平不断提升。肝脏病大平台在重肝救治一体化、肝癌综合治疗、生物治疗等临床诊治新技术体系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脑病学科群面向国家“脑计划”重大战略需求,获批牵 头建设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免疫性疾病学科群完成大学科布局,着眼建设全国最好的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心。
新起点上再出发
在院庆五十年之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迎来正式启用,“一体两翼,三成四院”发展格局的最后一块拼图完成拼接。这对于中山三院和肇庆市医疗卫生职业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必将强力助推粤西地区医疗卫生高地建设走上快车道。
总投资15亿元建设的中山三院肇庆医院,由中山三院垂直纵向延伸管理,规划床位数1200张,总建筑面积约154000平方米,拥有粤西地区乃至全省最先进的信息系统、中型物流传输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医疗设备,首批开设临床科室24个、平台科室7个。
在外科病房,医院试运行时就携患病的妻子住进医院的邓先生对医院的一流环境、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深有感触。他说,妻子在这里受到很好的治疗和照料。如今像他一样,很多肇庆、粤西北乃至来自广西的病人都选择来这里,“感谢他们的到来,让我们足不出市就能享受到来自省城的医疗‘国家队’的高水平医疗服务。”他感动地说。
中山三院肇庆医院作为肇庆市与中山三院合作建设的重要民生工程,其启用对于提高肇庆乃至粤西地区公共医疗水平、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领域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重要实践,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委属委管医院“国家队”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三院将与属地进一步强化合作联动,进一步发挥中山大学医疗资源优势,建立健全肇庆医院疾病诊疗服务网络,切实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断增强粤西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