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人民日报】“风月同天”习之堂藏东亚汉文书写特展在中山大学展出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2021-11-11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11-12 阅读量:

2021年11月10日,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广东哲学学会主办,习之堂儒学馆承办的“风月同天——习之堂藏东亚汉文书写特展”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开幕,展览通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习之堂主人周春健收藏的数十件日本、韩国、越南诗文信札,呈现中华文化在东亚文明进程中的深远影响。

在实践中”做中国哲学“

“习之堂的创办,起初就是想通过实物的形式来找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一种生存方式。因为践行习德的重要性,故取馆名为习之。”2014年,周春健创办了一个家庭式的私人收藏馆——“习之堂博物馆”,主要收集学人手稿、信札、讲义、笔记等,至今已逾三千件。在建立梳理自己的馆藏作品体系过程中,周春健越发认识到治学教研与收藏存在互补共进的空间,一个想法也同时萌生:何不在实践的层面中“做中国哲学”。

在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支持下,周春健从教育、伦常、乐教的学术角度入手,在2019年至2021年间相继举办 “爝火不息——习之堂藏老讲义百种特展”、“百年家书——习之堂藏家书百种特展”、“百年弦歌——习之堂藏现代乐教文献展”三个百年系列展。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认为,习之堂一系列的展览不仅拓宽了哲学系的教学人才培训体系,也是对学生进行一种重返历史现场的主题情景式教学探索。一方面通过现场的实物展览的方式,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以重返历史现场的方式去触摸文化最本质的一些东西,另一方面也能传播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的焕发经典在当下的育人功能。

藉展览理解中国

2020年初春,新冠疫情肆虐中华大地,国际间各种医疗援助物品纷至沓来。在日本友人支援中国物资包装箱上,印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汉文诗句,引发国人热议的同时也触动周春健的内心:现代中国之汉文书写及语言表达,如何永葆典雅之品质?

“文字乃文化之载体,随着汉字传入,中国周边民族或国家亦受到中国文化之巨大影响,渐次而形成东亚汉字文化圈、东亚儒教文化圈,绵延迄于晚近。”依托习之堂的馆藏, 周春健将访学日本与韩国时淘得的数百件经史子集、信札文件再次细化出六十余件,分日本、韩国、越南三单元,定下以东亚汉文书写为本次展览脉络。

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陈初生知悉展览后更是欣然题写“风月同天”四字主题并表示,习之堂将学术视野置身于东亚文化圈,在格局与立意上已然不同。

张伟在展览开幕式致辞时指出,本次展览是中山大学第二十四届哲学月当中一个重要环节,今年的哲学月主题是通向世界的中国哲学。习之堂的东亚汉文书写特展一方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汉字文化圈,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展示日本、韩国、越南等汉文书写的作品,使我们书写和表达永远保有一种典雅的品质。我想这正是文明互鉴的深入体现,也是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代中国应该持有胸怀和气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希望以展览的形式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同时,藉展览理解中国,藉展览焕发文明。”周春健接受采访时表示。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24688596/rmh24688596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