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气候变化怎样应对?国内外专家热议碳中和之路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 2021-11-14 作者:马立敏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11-14 阅读量:

10月31日至11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全球专家学者也通过边会等方式,就有关气候变化及应对的相关议题进行热烈讨论。11月4日,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工作环境专业委员会联合“未来地球计划”全球秘书中心(中国)、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以“走向区域和全球的碳中和之路”为主题的线上边会,国内外多个单位的专家参与汇报讨论。

与会专家在会上围绕碳中和主题,就气候变化机制、碳中和实现途径、碳中和与经济发展以及自然气候方案等话题展开报告和讨论。边会由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工作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主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展示了从1.5°C到2°C、3°C和4°C等不同温升目标情景下全球陆地季风区极端降水的变化及其对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伴随全球增温,强度极强且影响力高的“危险”极端事件(例如“2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将显著增加,导致季风区对这类“危险”极端降水事件的暴露度随温升而增加。围绕历史记录中10年和2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事件在未来如何变化,研究表明,若将全球增温控制在1.5°C,则较之2°C,这类事件所影响的季风区面积和人口数量都将减少大约20%—40%。极端事件的“危险”等级越高,1.5°C较之2°C温升目标能够避免的风险越大。因此,《巴黎协定》所提出的1.5°C温升目标,较之2°C温升目标,能够显著减少极端降水事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这对于人口众多且分布密集的全球季风区尤为重要。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吟隆介绍了中国农科院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合作开展的中国茶叶生产碳中和前瞻性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以及本团队在陕西开展的农户尺度及全国省级尺度茶叶生产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提出了不同尺度的生产主体实现茶叶生产碳中和的路径。

“全球持续温升是困扰当前世界的共同挑战。”中山大学教授覃章才说,急剧的温室气体减排从而在本世纪中达到全球碳中和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可能途径。他指出,自然生态系统的全球碳汇功能举足轻重,对于抵消能源及工业来源的排放有着巨大的潜力;中国近半个世纪在林业等生态工程领域的突出工作为区域碳汇作出了极大贡献,表明“基于自然的气候方案”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可操作性。然而,全球自然潜力的释放还有赖于各国家、地区的行动力,只有全球范围立即实施“基于自然的气候方案”才会尽可能降低因行动迟缓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减排机会。

针对此次会议的主题,中山大学教授袁文平近期参加的Global Carbon Project研究计划发布了2020年度的全球碳核算结果。结果显示,2020年全球工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恢复到了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水平,国际社会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依然巨大。同时,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扮演着重要的碳汇功能,其碳汇超过了全球总体碳汇的50%以上,在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次组织参与会议申办和组织的“未来地球计划”全球秘书中心(中国)依托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于今年9月获批建立,为国际科学组织“未来地球计划”的一员重要职能秘书部门之一。“未来地球计划(FutureEarth)”是由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署(UNEP)、联合国大学(UNU)、Belmont 论坛和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资助机构(IGFA)等组织共同牵头组建的大型科学计划,目的是为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给各区域、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挑战,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沟通与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研究手段和方法。

“未来地球计划”全球秘书中心(中国)未来也将继续关注碳中和相关问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11/14/c5936387.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3829&appversion=8200&firstColID=3829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