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透露,10月21至27日在北京舉辦的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中,有四項該校教授領銜的科研成果亮相。
本屆國家科技創新成就展以“創新驅動發展,邁向科技強國”為主題,通過百年回望、基礎研究、高新技術、重大專項、農業科技、社會發展等領域12個主題展區,集中展示“十三五”以來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其中,中科院院士、中大校長羅俊教授團隊科研成果“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在基礎研究展區展出。團隊歷經30多年艱辛,成功測得國際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G。過程中,團隊自主研發出的一批高端精密測量技術、方法和儀器,部分已經在地球重力場的測量、資源勘探、基礎物理科學實驗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我國自主的空間引力波探測項目天琴計劃的開展,奠定重要技術基礎。
中大副校長蘭平教授團隊聯合廣州市康立明生物公司自主研發的“腸癌早診早篩糞便DNA快速診斷試劑盒”,在社會發展展區的健康中國板塊中亮相。該試劑盒通過檢測小量糞便樣本中的人類SDC2基因甲基化狀態,即可對結直腸癌和腺瘤性息肉進行早期診斷,前期臨床試驗總符合率為93.65%,具有準確度高、無創性的優勢。
此外,中大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程曉教授團隊聯合設計的冰路衛星在海洋強國展區展出。中大公共衛生學院郝元濤教授團隊承擔的“廣東省傳染病防治示範區”項目,亮相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