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创新机制 丰富业态 拓展功能 打造联通双循环的重要平台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 2021-10-16 第A3版 作者:赵方圆、钟达文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10-16 阅读量:

10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致贺信,在南粤大地引发热烈反响,社会各界备受鼓舞。10月1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举办第130届广交会专家访谈会(2021年总第140场),广州市社科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相关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广交会的机遇与未来,并围绕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暨珠江国际贸易论坛开幕式主要精神进行了科学解读。

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院长尹涛

广交会是未来现代化企业形成的重要助推器

广交会是在中国第一经济强省广东、一线城市广州举办的综合性贸易展会,很大程度依托广东省广州市浓厚的商业底蕴和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也依托广东省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供应链的枢纽。广交会在依托本地产业的基础上,促进内贸外贸相结合的模式,在推动参会企业在更高层次上,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起到重要作用。

本届广交会,无论在业态还是功能拓展方面都有很多创新。在业态方面是线上线下融合形式,不断完善数字化在广交会应用;在功能拓展方面也不断创新,不仅设立了珠江国际贸易论坛,还设立了乡村振兴专区,推动广交会下一步高质量发展。

广交会是未来现代化企业形成的重要助推器。广交会的形式,无论从业态还是功能都更加丰富。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广交会对现代化企业的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助推作用。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VR/AR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很多企业把工厂生产线产品通过虚拟现实的形式呈现给外国采购商,这也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及组织结构的改变。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

促进粤港澳三地深化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本届广交会对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广交会的举办地在广州,而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发展优势明显。李克强总理发表的主旨演讲提到,要加快推动外贸创新发展,年底前增设一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在广东等地实现全省覆盖。这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贸易业态,发挥粤港澳三地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推动经贸合作。这些举措,以及本届广交会深化开放合作的理念,必将推动粤港澳三地深化合作及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广交会要创新机制。不单要出口,而且要进口;不单为货物贸易出口服务,还要发展服务贸易和数字经济,这些都会涉及大量体制机制创新。广交会还要创新业态。当前数字贸易、服务贸易正快速发展,本届广交会要更好地探索这些新业态,促进国内国际贸易发展。

本届广交会上,有大量海外公司、国内采购商、国内生产企业参与,这就形成了一个产-供-销对接的重要平台。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的全球价值链、供应链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探讨在本地化、区域化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广交会平台的联通、生产、消费、拓展、流通等相关功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宝剑

把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应用嵌入外贸会展行业

目前,广交会能为国内大循环提供许多支撑。一是广交会要面向国家经济发展大战略和主战场,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不断开拓新领域。例如本届广交会设立乡村振兴展区,帮助企业打通市场流通渠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新的驱动力,这就是一个具体体现。其次,通过广交会的展示,一方面,促使企业立足客户需求导向,从源头上引导带动企业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要增强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广交会应充分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契机,把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应用嵌入外贸会展行业,实现外贸企业、大型会展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健全国内物流体系和降低物流成本,加快推进海外智慧物流平台的建设,培育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把制度创新与国家级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各类开放平台的贸易业务创新需求结合起来,适时推进现有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

推动广东省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需做到“三个充分认识”

推动广东省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需做到“三个充分认识”: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是广东省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要围绕“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补齐产业链关键短板环节,加强原始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其次,是必须充分认识到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广东省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全新动力。广东省产业体系完整,产业集群规模庞大,具备更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产业条件。

最后,必须充分认识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广东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进一步压缩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持续放宽服务业准入,高标准落实外资准入后国民待遇。另一方面,要坚持推动对内开放,放宽民营资本准入条件,保证民营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教授董小麟

围绕“广交世界、互利天下”理念拓展四大功能

本届广交会是广交会历史上业态最丰富的一次,首次线上线下融合举行,意义重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广交会可以在发展定期线下展会的同时,结合线上资源,开展不定期的“云上广交会”,特别是各个行业的“专题广交会”,这样可以使广交会的生命周期进一步延伸,业态也可以更丰富。“多主题”开展广交会,可以让广交会成为更综合性的会展。

同时,广交会可以围绕“广交世界、互利天下”的理念,从四个方面拓展功能:首先是加大投资和服务贸易的互动,从贸易洽谈引申到投资洽谈;同时试行以广交会名义扩大与海外国际会展商的合作办展活动;由此引申出来的功能,是进一步提升广交会集团化的优势,吸纳地方企业参与一些辅助性工作,以支撑广交会产业链的延伸。

最后,广交会还可以考虑与国际城市、商会以及海内外领军企业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广交会不仅展示商品,更重要的是展示信息,参展企业可以在这里把握全球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的脉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希望市场经营主体从广交会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正是提升双循环效能的一种形式。另外,还可以借助广交会平台,促进制度改革和营商环境的优化,特别是在贸易和投资的结合方面,实现投资环境的优化,意义重大。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段淳林

加强国际贸易的创新发展,加快发展海外仓等新业态

在这个新时代,广交会要实现四个转变: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结合、从外贸为主到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展会为主到展会与会议相结合、从线下为主到线上线下融合举行。

要实现以上目标,广交会要加强国际贸易的创新发展,加快发展海外仓等新业态,推动建设海外智慧物流平台。加强贸易数字化国际合作,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打造一批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应该通过大数据,进一步发展线上平台,满足参展企业线上线下收集信息的需求,以更美观、更直观的方式,向展商和采购商展示商品信息。广交会还应该发挥信息聚合效能,通过大数据及时整合商务信息线索,促进商务匹配服务,提升信息数字化服务能力。

首先要制定广交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从自身业务基础和数字化能力出发,与广交会65年来的历史积淀核心竞争力相结合,制定相关战略。广交会要变成一个信息交流、搜索和查验平台,基于供应和需求双方的情况,建立展示方式多样化的产品贸易数据库。同时,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和管理结算平台要对接,实现从“人找订单”,进化到“订单找人”。广交会贸易服务平台的构建,不仅仅提供信息和交易技术服务,更应升级有附加值的服务能力,例如从线上交易到线下体验的结合,通过互联网全息技术,为参展人士提供沉浸式体验和服务。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姜淮

广交会为举办重大展会提供“广州样本”

广交会与进博会、服贸会一道,构成中国三大“国家级展会”,因此广交会的模式创新将对中国会展业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统筹推进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贸易发展的背景下,广交会为举办重大国际性展会活动提供了“广州样本”。

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全市重点场馆合计举办展览575场次,合计展览面积471.04万平方米,共接待参展参观人员525.22万人次。其中,经贸类展览169场,合计展览面积452万平方米,共接待参观参展497.43万人次。截至今年9月21日,广州已服务保障全市各主要展馆举办经贸类展览126场,合计展览面积420万平方米,接待参展观展人员453万人次,基本与去年持平。其中,规模超10万平方米的展览7场。多个展会的规模居今年以来全球各类展会的前列。

会展业一手连着生产,一手连着消费,广州应该深入发掘以广交会为核心的会展资源。在广交会上,高端商务人士、设计师、专家学者、实业家集聚在广州,完全可以借此将广交会的影响力与广州的产业和消费结合,所谓“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把参展商变成投资商,把采购商变成消费者”,就是这个道理。专业类展会也可延伸至消费领域,如广交会、海丝博览会等,在面向专业买家服务、保证专业性的同时,也可以适度向市民开放,让市民不出国门享受国际品质。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光南

将广州打造为“一带一路”沿线知名的国际经贸合作平台

一直以来,广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提升服务水平,在举办广交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取得显著成效。

广州发挥国际商贸中心和区域行政中心优势,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广州力量。同时,依托交通枢纽打造经贸合作平台,探索空港海港联动发展机制,通过培育、扶持重点商贸和物流企业,推动业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化与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经贸合作,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将广州打造为“一带一路”沿线知名的国际经贸合作平台。

原文链接: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l/2021-10/16/content_868_771925.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