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刘志伟:中山是一个更广大世界的样本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 2021-09-30 第CT03版 作者:黎衡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09-30 阅读量:

知道历史学家刘志伟的大名,是通过两本书,其一是他与亚洲研究和日本思想史专家孙歌的对话录《在历史中寻找中国——关于区域史研究认识论的对话》,其二是他的序跋集《借题发挥》。这两本书虽很少涉及刘志伟“明清社会经济史”的主业,却显示了他对岭南人文历史的温情与关切,以及视通万里、别开生面的史学洞见。

在《借题发挥》中,有篇名叫《收拾地方历史记忆》的文章跟中山有关,刘志伟写道:“今天被称为中山市的这个地方,是古代香山县的一部分。虽然治明清史的我,更习惯也更喜欢用香山这个名称,但出于尊重现实,还是要用今人都熟悉的‘中山市’这个地名。不过,无论名称怎么叫,中山市,都是一片我怀有特殊感情的土地。”

前些年,刘志伟教授曾受邀担任中山市文化顾问。日前,记者围绕中山的历史人文资源、香山文化、孙文路的活化等话题,对刘志伟教授进行了专访。

人物简介

刘志伟,1955年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和历史人类学,著有《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

香山人建立了一个世界性的商人网络

珠三角华侨最多的,除了五邑,就是香山。香山是以买办商人为主,香山人建立了一个世界性的商人网络。

记者:您曾担纲中山市新博物馆的学术指导,请您谈谈中山市的历史脉络。

刘志伟:我撰稿的是展览大纲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部分,标题分别是“海上香山蛮烟雨”“制民训俗成村聚”“渔户田庐水城国”“模范中山开风气”。

中山市做博物馆,有一个难点是,它的历史只有几个片段,而像南海、番禺,从秦始皇以来,有完全连续的无数出土文物,有大量的文献记载。中山在这方面是欠缺的,这跟它的地貌有关,最初是岛屿,新石器时代有一些小小的发现,接下来宋代有一点记载,跟银矿开发有关,然后跳到明代,也是断断续续,明初有一点历史,明代中期以后有一点历史,直到清代,才呈现出一幅比较完整的历史图景。因此,中山就不能按传统博物馆的路子对照朝代顺序来讲,而要形成一套新的逻辑。“海上香山”是说这个地区早期的地貌,汪洋中的小岛,现在中山挨着的珠江口已经是淡水了。

记者:包括中山、珠海、澳门在内的香山地区,体现了珠江口西岸怎样的文化特点?

刘志伟:珠江口西岸不光是香山,它包括南番中顺新五个县域,也就是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新会。这里的中山当然更早是叫香山。珠海是上世纪50年代才划出来的,它形成独特的文化价值、发展路径,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

这就涉及到珠江口的地形,珠江口现在是看得很清楚的一个喇叭,但过去是网状的,更早是一片海域,真正的西岸是新会,东岸是东莞。新安或者宝安,在我们做历史的人看来,跟东莞是一个整体的文化区。就像南海、番禺,以前就是广州。中山、顺德,是开发较晚的沙田区。

相比番禺、南海,顺德比较乡村化,后来龙姓、罗姓两大家族势力发展得非常强大。香山的土地基本上是顺德的大家族控制的。改革开放之后,顺德、南海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这其实是因为在19世纪末,他们的工业化就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传统。

珠三角华侨最多的,除了五邑,就是香山,但新会跟香山很大的不同是,它的庞大的商业网络,主要不是基于人的活动,而是基于商品,也就是陈皮和葵。香山是以买办商人为主,香山人建立了一个世界性的商人网络。

香山历史的三个特色

世界性的商人网络、乡村的沙田区开发、独特的近代化道路,这是香山历史的三个特色。

记者:如何在大湾区的视角下看待中山和石岐的位置?

刘志伟:香山的近代化道路是非常有特色的。我们讲中国近代史的时候,一般从鸦片战争之后打开大门讲起,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传入,一方面是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但是鸦片战争距今只有100多年历史,香山的近代化如果从香山人跟葡萄牙人在澳门接触开始,就有500年的历史。世界性的商人网络、乡村的沙田区开发、独特的近代化道路,这是香山历史的三个特色。

无论是珠三角,还是大湾区,每个地级市、每个县域其实都不一样,各自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非常大。现在每个地方都要讲他们在“一带一路”如何重要,其实海上丝绸之路也好,海外贸易的网络也好,历史上,珠三角的各个地方都只是广州贸易体系的一个环节而已。中山和石岐也是广州、香港、澳门乃至更大的贸易网络中的一个环节、一个分支。

如果每个地区以自己为中心来讲故事,就会落入“我最有文化、人杰地灵”类似的叙事套路。我们喜欢讲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一个大都市,其实这是一种乡村心态,好像在说我们村子很厉害,我长成了一个大都市,其实不对。当形成现代世界这样的一个规模,这样一种宏大的气象,它绝对不可能是一个村子独立发展出来的。大湾区的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大的世界体系、文化网络的一部分。

记者:能否再展开谈一谈中山人,或者更广义的华人建立的世界网络?

刘志伟:广东、福建人在南洋的活动,最早并不是移民的概念,上溯到一万年前,它本来就是一个大的地理单元。我们称之为闽越、南越的人群,其实是两种人,一个是南岛民族,一个是马来人,在这片被称为“亚洲地中海”的区域,来来往往的可能是同一批人。如果看距今五六百年的这段历史,广东福建的华侨,在环南海世界,形成了一个网络。接着这个网络扩展出去,因为香山的商人群体跟外国人打交道比较早,上海开埠之后,他们就跟着英国人去了上海创办百货公司,后来形成了四大百货公司。如果南京路是上海的代表,那甚至可以说上海不是由江苏人,而是香山的商人建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前,广东人在上海的势力非常大,有30万人,而且大多是有钱人,整个虹口都讲粤语。广东音乐这么有名,也跟上海的香山商人有关,他们办的电台专门放广东音乐,像中山的作曲家吕文成的音乐,就这样在上海流传开了。在檀香山,香山人的势力也很大,这就联系到孙中山了,他在夏威夷、上海的活动,跟这个同乡网络是密不可分的。

南岭一线以南是“亚洲地中海”的世界,长城一线以北是蒙古高原和游牧民族的世界。所以我强调,中国是这两个世界的连接点,历史上同样作为连接点的区域,还有阿富汗—印度,以及西亚。也可以说这是历史上的“一带一路”,但这个“一带一路”不是从中国扩展出去,而是互动的关系。

香山人和香山文化是一个大世界的概念

中山人走向世界,形成了一套世界性的文化,包括吃的、住的、服装、生活方式,所以石岐和孙文路浓缩了这个更广大的世界的许多现象、特征和特色。

记者:孙中山早年在海洋的华人世界活动,晚年又联合苏联,照这么说,他也把“一带一路”连起来了。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您怎么看待孙中山对中山市的意义?

刘志伟:从革命生涯来说,孙中山是属于檀香山,属于上海,属于横滨的。当然,后来中山建模范县,当时中山的政治地位一度相当于现在的北京、上海。今天,中山除了有孙文路,还保留了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等,这都是孙中山留下的印记。

但我要强调的是,我们一定要明白香山人和香山文化的概念,是一个大世界的概念。它是随着近代大航海以后这样的一个世界体系发展而来的,然后孙中山和他的同乡最早被拉进了这个体系。中山人就成了一个更广大的世界的主人,所以他们在这些地方创造了中山文化、中山风格,或者说香山风格、香山气派,这些东西都可以由他们在自己家乡的县城里面建成一个能够浓缩化或精致化的样本。但这样的样本并不是像世界之窗那样东拿一点西拿一点的微缩景观,而是我们中山人已经走向了世界,形成了一套世界性的文化,包括吃的、住的、服装、生活方式,所以石岐和孙文路浓缩了这个更广大的世界的许多现象、特征和特色。

记者:您对孙文路有什么记忆,对中山和孙文路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有什么建议?

刘志伟:我以前经常去孙文路的一家店吃牛奶。中山有非常多的文化资源,我们的现代国家、现代企业、现代音乐、现代电影,都是中山人创造的。史努比的中国创作者马乐山就是中山人,这可能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孙文路肯定不能再走以前广州西湖路、高第街的路子,应该向高雅化方向发展。中国将步入老龄社会,孙文路除了吸引年轻人,还可以开发一些能唤起中老年人的童年记忆的场景。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1-09/30/content_7966134.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