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横琴方案”)发布,提出四大战略定位: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认为,立足新使命、新定位,横琴合作区迎来新机遇,也将肩负更大的责任,特别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充分发挥澳门和横琴的优势,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地区发展。而在对外开放领域,可探索更多与欧盟特别是葡语系国家的合作,讲好“一国两制”的中国故事。
●一直以来,澳门与欧盟部分国家的经贸合作紧密,但由于自身发展空间有限,开放平台比较少,开放功能较弱,产业多元发展不充分。未来可以利用横琴的空间优势打造更多开放平台,推动中国与欧盟,特别是葡语系国家的扩大开放与合作。
●两个合作区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在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在大湾区更好地落地。
与葡语系等国家合作空间巨大
南方日报: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建设将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怎样的影响?
毛艳华:从“双区驱动”到此次迎来两个合作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体现出中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在不断迭代推进。围绕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问题,政策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如何加快构建全面开展新格局的战略支点,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地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认为这三个问题是广东在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主要方向。
深圳特区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正在经济、法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进行全面的改革探索。珠海特区在与澳门规则衔接、机制体制创新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和突破。
接下来,两个合作区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在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在大湾区更好地落地。
南方日报: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横琴应如何作为?
毛艳华:“横琴方案”提出,要探索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将横琴对外开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四五”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欧盟、东盟、葡语系国家的开放非常重要,发展空间巨大。
一直以来,澳门与欧盟部分国家的经贸合作紧密,但由于自身发展空间有限,开放平台比较少,开放平台能级较弱,产业多元发展不充分。未来可以利用横琴的空间优势打造更多开放平台,推动中国与欧盟、葡语系国家扩大开放与合作。
打造特色产业辐射珠西发展
南方日报:在产业发展方面,横琴合作区如何发挥所长?
毛艳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新产业,这是横琴“初心”的重要体现。要实现这个初心,需要有创新的思维,聚焦粤澳优势,施展横琴所长。
方案提出的几大重点产业领域: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现代金融等,十分适合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例如,文旅会展是澳门的优势产业,横琴可以借此形成特色的优势产业聚集,高水平建设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
未来,我们期待充分发挥文旅会展业的优势,在横琴合作区举办世界湾区论坛,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产业机遇,还能发挥其文化外交领域的优势,对于提升国际合作、文化交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将是非常重要的标志性项目。
南方日报:横琴正在打造多个粤澳合作的特色产业园区和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如何更好地为区域发展赋能?
毛艳华:从小型的特色园区,到国家级的重要合作平台,横琴有许多特色园区。
为什么要建这么多平台?从经验来看,特色园区是产业开发的重要模式。这些平台为港澳青年和企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园区来说,可以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澳门是一个中西文化荟萃的地方,国际化水平和生活水平较高,在吸引国际化人才方面具有优势。横琴合作区通过打造特色园区、创业基地,吸引更多国际资源和人才。在横琴建设科研创新实验室,打造重点实验室,能更好地促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产学研联动的科技创新发展体系。
南方日报:立足大湾区,横琴合作区如何发挥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
毛艳华:粤港澳大湾区要优化空间布局,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
澳门—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肩负着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任务。横琴合作区要打造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港珠澳大桥、广珠城轨、高速铁路的建设,让珠西地区实现区域间的高效互联互通,并与珠江东岸城市群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网络,吸引更多高端、创新要素聚集。
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有利于把横琴打造成世界级的内外循环链接平台。此外,依靠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国际高端要素的集聚,尤其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实行海关分线管理,创新跨境金融管理,让跨境物流、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在横琴集聚。
以点带面探索金融创新开放
南方日报:横琴合作区的金融业发展应如何定位?
毛艳华:2020年5月,人民银行等4部门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持引领作用。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开放实践中,在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稳步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加快金融科技发展等领域,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过去,深港通、沪港通等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多的是促进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之间互联互通,澳门与内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实践相对较少。接下来,在横琴合作区内探索跨境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可通过与澳门、香港离岸金融市场的联动,积极探索金融开放与创新的落地举措,也有利于加速推动我国金融开放的新通道建设。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国际金融枢纽,你有怎样的期待?
毛艳华: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的过程中,应鼓励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城市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分工定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本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并不是一个单核的金融中心,而应该建设多中心、功能全面的枢纽体系。比如,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澳门的优势在于更好地连接葡语系国家的金融市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此外,我也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利用好近期推出的“跨境理财通”这一重大创新政策,充分对接港澳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好地满足大湾区内地居民跨境理财需求。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1-09/19/content_7964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