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由中山大学、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深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研究》承办的“广深‘双城联动’:理论、机制与政策”线上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召开。
来自广东省委改革办、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研究所、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以及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相关部门近40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与会代表深入探讨了“双城联动”的理论、机制和政策创新,为推动“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建言献策。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余敏斌在致辞中表示,广州、深圳都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各具特色,互补性强,以广深“双城联动”引领“双区”建设是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就是广深“双城”联动的生动实践。从学理上、实践上讨论“双城”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逻辑和实现策略,非常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应用经济学科建设,并为省市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王珺研究员作了题为“广深‘双城联动’的发展机制”学术报告。他认为,广深“双城联动”是推进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战略定位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并深入阐述了广深“双城联动”的发展机制,强调推动广深双城联动的核心就是完善机制设计、深化联动发展。他进一步指出,机制设计的重点要围绕着动力、激励与实施三方面展开:一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创新性地贯彻国家战略,并谋划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部署;广深两地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应对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时,应力争实现营商环境趋同;二是要认识到新发展阶段广深两地不仅表现同规模、同层次的发展特征,还承担着相同的发展使命、面临同样的发展挑战,两地具备较强的相互激励性;三是要从合约保障、重点突出、互动广泛、评估有效等角度设计广深两地联动发展的推进机制。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原副校长、巡视员陈鸿宇围绕新发展格局下广东“双核-双副中心”的“四联动”问题发表演讲。陈鸿宇首先详细介绍了“双核-双副中心”的由来,指出广东将支持汕头、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立广州与湛江、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机制,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重要发展极。其次,陈鸿宇教授强调,随着“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不断加速落地,广深双城由“双核”走向“双城联动”进而走向“五圈联动”,解决了长期以来广东省东西两翼核心城市的发展滞后问题,也解决了广州、深圳对东西两翼沿海地带的引领带动抓手不够明确的问题。陈鸿宇提出,发展好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可以更好地带动湛茂都市圈、潮汕揭都市圈的发展。进一步,陈鸿宇校长对广深“双城”的主要优势做了简单介绍,提出广深“双城”合作应拓宽视域,寻找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陈鸿宇强调,“双核-双副中心”建设应当重视高铁、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对接北部湾、海南、福建等地区,拓宽辐射带动范围。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毛艳华作了“广深‘双城联动’的理论机制与路径”的学术报告。毛艳华教授首先介绍了广深“双城联动”的必然性与重要意义,强调广深“双城”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湾大湾区区域关系格局演变的产物。随着深圳成为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粤港澳城市群的“穗-深-港”发展走廊逐步形成,呈现“双向辐射、两翼齐飞”的区域网络化发展格局。新时代推动广深“双城联动”是引领“双区”建设、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抓手。毛艳华剖析了广深双城联动机制的理论逻辑、微观机理以及机制动力,提出广深“双城联动”存在四个方面的内生动力机制,一是区位互补性能够更好地促进连通性;二是要素禀赋与发展基础的差异性能够促进功能分工与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服务共享;三是制度异质性能够促进制度型开放;四是区域辐射范围的差异性能够更好地推动广东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毛艳华提出推进广深“双城联动“的三大路径,即着力完善双城联动的制度建设,深化双城联动的功能合作,促进双城联动的社会参与。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其仔研究员作了“美国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新战略及可能后果与启示”的学术报告。报告在分析美国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新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对广深“双链”发展的启示。首先介绍了产业链供应链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以及美国制定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战略的总体框架,进而剖析美国近年来对产业链供应链实施的政策,包括支持国家关键产业、重建生产与创新能力、发挥政府采购的作用以及设立更高的标准等政策措施。最后,他强调我国产业链发展不能仅基于功能性产业政策,更要重视选择性产业政策;具体到广深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应在广东省二十大产业集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领域,根据广深各自产业优势,梯次发展,形成广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布局,培育新的动力机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研究所副所长欧阳慧研究员围绕大湾区创新资源区域融通问题展开分享。他从大湾区分布不均衡的创新资源出发,提出创新资源的三大规律与矛盾,进而引出大湾区创新资源为什么要区域融通这一重要问题。他强调创新资源区域融通协作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设施如何统筹布局并实现共建共享共用,二是技术成果如何跨区域协作转化,三是创新要素如何实现区域共享流动。基于上述分析,欧阳慧提出仅仅依靠政府主导的区域合作,难以全方位推动大湾区创新资源的区域融通,市场自发主导的产业融合和要素流动对于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大湾区创新资源的区域融通需立足于构建区域性统一大市场,最大限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并从更高层面推动实施。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李国平作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要求与新作为”的报告,对于推动广深“双城联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李国平首先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三省市的功能定位以及如何优化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布局。进而介绍了北京与津冀在重点区域内取得的成效;紧接着提出了未来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扭转在全国经济地位下降的态势下,加快推进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具体举措。最后,他强调当前应着力构建“一心、三核、三带、多园区”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和市域“三城两翼一区”的协同创新模式,完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和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制度,发挥城市副中心的协同发展桥头堡作用。
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作了“广深双城联动,共创国际科创中心”的报告,从共创国际科创中心的视角阐述了广深“双城联动”发展问题。他将广深发展模式类比为美国的波士顿模式和硅谷模式,认为如果将深圳视为中国的硅谷,那么广州就要借鉴波士顿模式,走一条不同于深圳的高科技发展之路。他指出广深无论是在地理位置、基础建设,还是在人才流动方面均有非常扎实的共创国际科创中心的基础,广深“双城”应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他强调未来广深共创国际科创中心应着眼于打造广深“双城”成为创新资源集聚的枢纽、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的突破区、新兴产业的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区以及大湾区开放创新先行区。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就长三角沪苏合作共赢问题做了报告。张学良首先从苏州与上海的历史联系出发,强调苏州与上海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同。其次,张学良教授将“苏州+上海”与“广州+深圳”“北京+天津”“成都+重庆”“西安+郑州”等城市相比,指出沪苏两地在生产总值上总量排第一,在人口规模上排名第三位。再次,张学良以上海大都市圈的人口分布和夜间灯光数据为依据,得出了两地经济和人口实现区域融合的基本结论。张学良强调,苏沪共赢发展需要向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四高”迈进。
深圳大学中国特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围绕深港区域间经济合作发展问题展开分享。袁易明首先列举了珠三角和香港合作发展的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深圳以及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均直接得益于香港经济的发展;二是整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顺利转型,也离不开其与珠三角腹地和整个内地的密切关系。袁易明进一步对深港作为区域经济合作样板的基本前提做了解释,并分别从足够优惠的政策与便利条件、有效的合作空间载体、针对性强的合作对象以及合适的合作内容等四个方面,总结了深港经济合作带来启示。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逯建分享了有关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思考。他首先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特点进行介绍,并比较了“成渝双城”历年的经济走势,提出“成渝双城”合作需在消除边界效应、降低跨省行政成本以及激发双城合作意愿三方面做出探索。逯建指出,“成渝双城经济圈”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双城缺乏明确的主导特色产业、产业特征不明显;双城缺乏总部经济及具有全国性行业优势的企业;明星制造型企业对双城经济的影响过大,地方对明星企业的依赖过高;双城缺乏高端人才,双方政府服务意识虽然较强,但政府和企业主动改革的意识并不明确,为当前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其它双城合作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