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中国社会科学网】“广深‘双城联动’:理论、机制与政策”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

稿件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9-16 作者:李永杰 卓乘风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09-17 阅读量:

9月11日,中山大学、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主办,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研究”课题组承办的“广深‘双城联动’:理论、机制与政策”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余敏斌,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定海以及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郭德焱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双城联动”的理论、机制和政策创新,为推动“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建言献策。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主持。

双城联动 打造大湾区开放创新先行区

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王珺作了题为“广深‘双城联动’的发展机制“学术报告。他认为,广深双城联动是推进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战略定位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推动广深双城联动的核心就是完善机制设计、深化联动发展。他建议,这一机制设计的重点要围绕着动力、激励与实施三方面展开:一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创新性地贯彻国家战略,并谋划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部署;广深两地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应对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时,应力争实现营商环境趋同。二是要认识到新发展阶段广深两地不仅表现同规模、同层次的发展特征,还承担着相同的发展使命、面临同样的发展挑战,两地具备较强的相互激励性。三是要从合约保障、重点突出、互动广泛、评估有效等角度设计广深两地联动发展的推进机制。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将广深发展模式类比为美国的波士顿模式和硅谷模式,认为如果将深圳视为中国的硅谷,那么广州就要借鉴波士顿模式,走一条不同于深圳的高科技发展之路。他表示,广深无论是在地理位置、基础建设、还是在人才流动方面均有非常扎实的共创国际科创中心的基础,广深“双城”应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他建议未来广深共创国际科创中心应着眼于打造广深“双城”成为创新资源集聚的枢纽、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的突破区、新兴产业的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区以及大湾区开放创新先行区。

广深“双城”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湾大湾区区域关系格局演变的产物。随着深圳成为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粤港澳城市群的“穗深港”发展走廊逐步形成,呈现“双向辐射、两翼齐飞”的区域网络化发展格局。毛艳华认为,新时代推动广深”双城联动“是引领“双区”建设、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抓手。他表示,广深“双城联动”存在四个方面的内在动力机制:一是区位互补性能够更好地促进连通性;二是要素禀赋与发展基础的差异能够促进功能分工与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服务共享;三是制度异质性能够促进制度型开放;四是区域辐射范围的差异能够更好地推动广东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最后,毛艳华还提出了推进广深”双城联动“的三大路径,即着力完善双城联动的制度建设,深化双城联动的功能合作,促进双城联动的社会参与。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原副校长陈鸿宇认为,发展好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可以更好地带动湛茂都市圈、潮汕揭都市圈的发展。他对广深“双城”的主要优势做了简单介绍,提出广深“双城”合作应拓宽视域,寻找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陈鸿宇强调,广东的“双核-双副中心”建设应当重视高铁、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对接北部湾、海南、福建等地区,拓宽辐射带动范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研究所副所长欧阳慧表示,大湾区创新资源区域融通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设施如何统筹布局并实现共建共享共用,二是技术成果如何跨区域协作转化,三是创新要素如何实现区域共享流动。基于上述分析,他认为,仅仅依靠政府主导的区域合作难以全方位推动大湾区创新资源的区域融通,市场自发主导的产业融合和要素流动对于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大湾区创新资源的区域融通需立足于构建区域性统一大市场,最大限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并从更高层面推动实施。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其仔研究员在分析美国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新战略的基础上,总结其对广深“双链”发展的启示。他分析了产业供应链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以及美国制定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战略的总体框架,以及美国近年来对产业链供应链实施的政策,包括支持国家关键产业、重建生产与创新能力、发挥政府采购的作用以及设立更高的标准等政策措施。他建议,我国产业链发展不能仅基于功能性产业政策,更要重视选择性产业政策。具体到广深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应在广东省二十大产业集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领域,根据广深各自产业优势,梯次发展,形成广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布局,培育新的动力机制。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李国平教授作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要求与新作为“的报告,这对于推动广深“双城联动”具有重要的启示。在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三省市的功能定位以及如何优化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布局后,他着重阐述了北京与津冀在重点区域内取得的成效,以及未来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扭转在全国经济地位下降的态势下,加快推进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具体举措。他认为,当前京津冀应着力构建“一心、三核、三带、多园区”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和市域“三城两翼一区”的协同创新模式,完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和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制度,发挥城市副中心的协同发展桥头堡作用。

苏州与上海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同。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将“苏州+上海”与“广州+深圳”、“北京+天津”、“成都+重庆”、“西安+郑州”等城市相比,显然沪苏两地在生产总值上总量排第一,在人口规模上排名第三位。此外,从上海大都市圈的人口分布和夜间灯光数据来看,两地经济和人口实现已基本实现区域融合。张学良认为,未来苏沪共赢发展需要向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四高”迈进。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逯建分享了有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思考。他比较了“成渝双城”历年的经济走势,提出“成渝双城”合作需在消除边界效应、降低跨省行政成本以及激发双城合作意愿三方面做出探索。他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双城缺乏明确的主导特色产业、产业特征不明显;双城缺乏总部经济及具有全国性行业优势的企业;明星制造型企业对双城经济的影响过大,地方对明星企业的依赖过高;双城缺乏高端人才,双方政府服务意识虽然较强,但政府和企业主动改革的意识并不明确等。为当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其它双城合作提供了启示。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glx/glx_bwsf/202109/t20210916_5360807.shtml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