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将“全面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作为今年14项教育重点工作之一。当下正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发布两周年之际,日前南都记者从东莞市大学筹建办公室获悉,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基本同步推进,筹建工作正火热开展。
大湾区高校建设全面铺开,合作办学模式越来越成熟,这将会对广东乃至大湾区高等教育带来哪些影响和变化?广东乃至大湾区高等教育将面临哪些发展机遇,又将如何进一步拓展合作发展的空间?南都教育联盟专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际湾区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许长青,对话湾区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实现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合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南都记者观察发现,近一年来大湾区高等教育建设明显提速,至少有20所新高校正在加速动工或筹办,其中8所为合作办学。
“广州的在校大学生数排全国第一,广东是高等教育大省,但并不是高等教育强省,扩容提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这是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我们积极办大学的意义之所在。”在许长青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科教、人才等方面具有强大需求。高校建设将对湾区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人力资本集聚,人才资源也将会带来极大的溢出效应。因此办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对区域发展是有好处的。”
伴随着《纲要》实施,大湾区建设既为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也为三地高等教育深化合作、共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湾区内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也成为高校纷纷尝试探索的新路径。作为多年来从事世界一流湾区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许长青认为,“从目前状况来看,这种合作还刚刚起步,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国际教育示范区,还处在概念化阶段,真正走向实质性合作,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作用与潜能尚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湾区的科技创新实力还不是很强,原始创新还不足,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还不够,这亟待大湾区高等教育更加深入的合作,共同打造国际高等教育中心、国际科创中心”。
为什么合作进展还不是很快?许长青认为,“这源于三地高等教育多方面的差异”。其一是体制与机制差异。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管理制度、教育制度等诸多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比如在合作的管理制度上,三地合作办学的依据是《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但该条例制定的历史背景与大湾区的现实差异较大,使得合作办学存在一定的制度性障碍。这既增加了三地高校合作办学的风险,也不利于合作的深入展开,降低三地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其二,需求存在差异。许长青举例,香港如今有8所研究性大学,其中4-5所进入了百强,整体办学水平较高,但香港高校办学空间受到限制,产业化水平不是很高。广州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两所“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广东高等教育整体实力逐步提高,办学空间广阔,产业化水平相对较高;澳门大学办学水平整体有待进一步提升。纵观整个湾区,高等教育教育质量和水平存在差异,办学主体的需求存在差异。如果三地高等教育优势不能互补,合作不能双赢,当然合作的动机和需求就会降低。
此外,湾区合作办学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创建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的道路上,如何减轻差异化带来的合作压力?许长青认为,应当健全湾区不同类型大学的协同发展机制,打造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集群。粤港澳三地存在着制度上的差异,因而三地教育行政主体的利益诉求也会有所差异,要实现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就必须从国家战略层面,透过教育融合发展,构建三地高等教育协调机制,化解制度壁垒、行政壁垒和区划壁垒。
有了机制的保障,高等教育如何实现集群发展?“在湾区内,要集聚一批大学,要先集后聚。集群发展是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既强调区位优势,更强调密切合作。”许长青说,“高等教育集群并非是多所大学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在集群的相互作用下,不同的大学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打造湾区高等教育共同体”。
“只有大学的参与还是远远不够的,高等教育集群还要与产业集群联动,深度合作的大学、企业聚在一起,才能推动湾区发展。”许长青认为,“借鉴世界一流湾区经验, 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建立教育教学集群、创新创业集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水平学科集群等,联合攻关,共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按照国际服务贸易形式,拓展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内容
“国际教育示范区,应该在国内高等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有引领才有示范。”许长青看来,“依据国际服务贸易的四种模式,即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可以在湾区内拓展教育国际服务贸易的多种形式,拓展合作内容。同时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示范区,促进人员、设备、资金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这种合作不局限在港澳,还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按照国际贸易的规则,提供教育服务业,同时提供产学研教育合作平台”。
当前湾区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更多地表现香港高校在内地设立办学机构。内地学校到香港办学,是否存在进一步的“双向流动”空间?在许长青看来,未来应该强化“高等教育对等交流合作机制”,即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要素的双向流动。“这种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合作办学,内地大学也可以去香港合办,甚至在国外办学;老师或学生的短期访问,也应该加强双向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许长青说,“这种双向交流有利于高等教育国内市场为主体,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相互促进的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提升湾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推进高等教育‘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培育湾区开放竞争新优势,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原文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10421473017.html?layer=4&share=chat&isnd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