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培养的是不是一流人才?“中大产”人才应该有什么特点?如何培养一流人才?
近日,中山大学围绕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召开2021年春季工作会议,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在会上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什么样的人才是一流人才。”
中山大学全球排名升至154位
近年来,中山大学的快速发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3月25日公布的ESI中国内地高校排名,中山大学全球排名154位,比今年1月再进2位,其有20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仅次于北京大学的22个,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并列内地高校第二。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中山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一系列探索创新。
罗俊认为,一流大学建设具体标准可总结为“三个首先想到”,一流人才也应该有一个明确标准:“对应一流大学要让国家首先想到、让社会首先想到、让学界首先想到,那么是不是一流人才可以看毕业后是不是被科研机构优先考虑,是不是被国家机关优先考虑,是不是被一流大学优先考虑。”
罗俊说,这三个“优先考虑”是中山大学“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的检验标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和总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卓越专业能力并积极主动参与到民族复兴伟业中,真正成为国家栋梁、民族脊梁的一流人才。”
全面提升中大毕业生的竞争力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山大学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据介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学校推出多项强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从硬件软件多方面提档升级,进一步全面提升中大毕业生的竞争力。
“学习和教学都如同练功夫。”罗俊说,如何培养出一流人才?培养标准是什么?练功夫就要找规律,人才培养也要遵循科学规律,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培养标准。“本科生要‘扎好马步’,硕士生能‘登堂入室’,博士生有‘一席之地’。”
罗俊表示,本科阶段注重专业基础和能力素养,知识广博、基础牢靠,才能增强毕业生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硕士研究生经过学术训练,要在学术研究上可以登厅堂入内室,掌握专业领域的核心要义,能在本领域说内行话、做内行事。博士研究生则通过几年潜心研究,厚积薄发,能在专业领域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作出一定的学术贡献,最好能够在本领域研究占领一席之地。
“这十二个字既是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的标准,也是对教师和学校有针对性的要求。不同标准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需要学校加深加快优化内部办学条件和体制机制。”罗俊说,必须继续完善“五个融合”育人体系,打造高质量人才“摇篮”,进一步加大引进最优秀的教师的力度,优化结构和规模,“坚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和社会负责。”
中山大学每年举行春季和秋季两次工作会议,这是学校围绕中心议题群策群力统一认识、部署行动的治校传统。近年来,中山大学已多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不断地提升学校内涵式发展质量。
相关新闻
中山大学将实行招生改革
新生第一学年集中“最美校园”浸润百年文化
近日,中山大学召开春季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1年中山大学将实行大类招生,且所有大一新生第一年将在广州南校园的康乐园学习生活,旨在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让中大新生感受康乐园的文化传统,体味百年中大的精神底蕴。
据介绍,中山大学已初步形成“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即分别有广州校区的南校园、东校园和北校园,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此前,中山大学大一新生主要按学院及专业在相应的校区或校园学习生活。
“让每一个中大学子都可以在南校园上学,感受康乐园的文化底蕴,留下共同的中大记忆,这是学校的愿望和努力的方向,也是从人才培养角度做出的重要举措。”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介绍说,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南校园的教学空间、住宿空间、餐饮及运动空间等都得到大幅增加和显著优化,历史悠久而优美的校园结合现代化的设施条件将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
同时,中山大学有关部门在此次会议上介绍,从2021年开始,中山大学将加大招生改革力度,按大类招生、集中培养。
记者了解到,随着中山大学推进招生改革,南校园集中培养其实早有端倪。2020年9月,中山大学新体育馆举行了8000名大一新生的开学典礼;大气舒适的松涛园食堂投入使用,东区学生宿舍楼即将落成,教学型博物馆即将揭开面纱……
“这些举措的背后就是希望给我们的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自始至终是学校所有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罗俊说。
据了解,中山大学南校园占地 1.239平方公里,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在珠江南岸江畔,所在地亦称“康乐园”。校园内,树影婆娑,鸟语花香,建筑非常富有风格,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分布多处,有著名的大钟楼、怀士堂、陈寅恪故居、黑石屋、惺亭、马丁堂、模范村等,还有一处明代乙丑进士牌坊。中大康乐园与北大的未名湖、武大的珞珈山并称三大中国大学最美景观。
近年来,在国家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下,无论是落子深圳新建5000亩校园,完成“三校区五校园”的全新布局,还是瞄准世界科学前沿研究的“天琴计划”落地、南海国家实验室筹建和院系学科布局大调整,中山大学均是剑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跻身“国内高校第一方阵”。“这么多改革工作,其实都是在做铺垫,真正目标是要培养一流人才!”罗俊说。
原文链接:http://zhuhaidaily.hizh.cn/html/2021-04/06/content_1220_4274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