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贫困,是物质贫困吗?不是。是产业贫困,但归根结底是知识贫困、认识贫困。”在今年年初一次党员大会上,云南省凤庆县红塘村第一书记蓝澍德的话引起了在场党员们的议论:“战贫”究竟战什么?战略打法是什么?依靠力量是什么?
从2014年建档立卡到2019年年底摘帽,红塘村获评“云南省美丽乡村”。今年金秋季节,花开繁盛,游人如织,红塘村迎来乡村振兴的全新局面。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脱贫密码”是什么?村里人说,“是中山大学的对口帮扶”;而中山大学扶贫干部说:“是抓党建抓出了致富经”!
“红塘村的穷,并非穷在偏远,而是穷在思路和认识上。”这是从2000公里之外的广州到红塘村担任驻村扶贫干部的蓝澍德调研思考后的最大感受。
蓝澍德告诉记者,他跟第一任驻村书记、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办行政党务主管郭兴勇交流过,地处偏远只是表象,深层次原因还是“群众没有被发动起来”,背后是基层党建引领、支部组织、党员带头等方面不足。“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和任务,需要强大有力的组织智慧和组织力量。”
要建强班子,首先要建好阵地。2017年来到红塘村的郭兴勇告诉记者,初到之时,村子里没有党建活动室,班子开会、党员开会都没阵地。为此,中山大学投入党建专项扶贫资金8万多元,支持红塘村党建“五化”工作,建设党员活动中心,彻底改善了村支两委党建活动阵地缺乏的问题。 2020年年初,中山大学又投入了党建专项扶贫资金10万元,帮助红塘村打造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充实农村党员群众的学习生活,提升文化滋养水平。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今年6月在红塘村调研学校对口扶贫工作时表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定要有党的坚强领导,村支两委好比村子发展的“司令部”,好比人体的“脑中枢”。“发挥我们学校的党建优势,抓住党建这个主线,与村支两委的党员干部一起把认识增强、把班子建强、把组织加强,从根子上解决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思路问题、方向问题和队伍问题。”
记者在红塘村采访了解到,当地八成以上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子里没有集体产业,农村生产也走“石化农业”的老路,对优美的自然环境隐藏风险,农产品附加值也特别低。
“但是,我们抓党建抓出了一个‘眼明手快’的脱贫司令部。”文科出身有着专业党务工作经历的蓝澍德说道。
“眼明”,确定村子发展道路。村支两委明确了红塘村要走“生态绿色”的发展道路。“道路确定了,思路就明确了。农业生产改变以往过度施肥、下药的生产模式,转而走‘保护环境、涵养生态’的绿色发展道路,让青山绿水成为村民致富资源。”红塘村党支部书记郭洪生说。
“手快”,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山大学党委和前方驻村扶贫干部快速动员,对接学校相关科研资源和专家,穿针引线帮助村集体经济实现突破。“我们通过选聘青年党员担任村民小组长和合作社负责人制度,鼓励有社会资源、有理想才干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参与乡村建设。”郭兴勇说,农村人才的空心化带来产业的空心化,多方面想办法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尤其是党员同志,是基层党组织要长远考虑的问题,不单单脱贫攻坚任务,后面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关键在农村的人才”这个问题上。
目前,以青年党员担任社长的红塘村滇斛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凤庆县滇黄精产业发展的示范经营主体。此外为了落实精准扶贫,村里健全了党员挂联农户制度,党员户挂牌亮身份、履承诺,实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网格化”。两年多来,在中山大学两任驻村书记的推动下,红塘村创建带领致富党小组2个,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10余人,发展致富能手党员6人,其中2人还进入村支两委班子。
红塘村的党员还组织群众成立“学习小组”,学习种养技术。今年5月,中山大学帮助红塘村落地了“高原生态金丝皇菊种植项目”,村里的党员带头下地耕种,入户“招揽”农民下田种花。“这是村集体产业,不是自家产业,但是给集体干活也可以挣钱啊!”50岁的老党员郭军生说。
金丝皇菊项目彻底地让“群众参与到产业扶贫工作中”,凤庆县凤山镇党委组织委员曹永福告诉记者,党员首先被发动起来,一个个典型树立起来,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被唤醒激活,群众从过去的“旁边看”转变为现在的“一起干”,真正形成了致富奔小康的“人民战争”,人人都想好日子,家家都想要小康。
“作为驻村扶贫书记,我们把学校的党建经验‘嵌入’到伟大的脱贫攻坚事业,真正让我体会到脱贫攻始终依靠的是人民群众,基层党组织的关键是要掌好舵、领好路、带好队!这就是红塘脱贫致富的真经!“蓝澍德说。
陈春声表示,中国的扶贫攻坚战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只有依靠我们党的领导,依靠我们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先锋队带头作用,才能充分发动群众,创造这人间奇迹。这个经验不仅属于中大驻村帮扶的红塘村,也属于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每一个曾经的贫困村。
原文链接:https://wap.gmdaily.cn/article/bc243e0dd5084419a87f829256e1e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