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疫情反复的背景下,海外医疗康养消费回流,将为我国康养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10月31日,在(雁栖湖)健康发展论坛2020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和全国中老年网联合发布了《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康养蓝皮书》),并为2019年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市和60强县授牌。
《康养蓝皮书》主编、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何莽在发布会上表示,据《康养蓝皮书》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康养产业产值超过6.85万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2%。我国已初步形成千亿级康养需求驱动的蓝海市场,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川渝区等四大康养辐射片区。
资本加速涌动:万亿级康养蓝海市场初现
何莽表示,在后疫情时代,民众健康与养老服务需求将加速释放,为区域康养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1902元,占总消费支出的8.8%,同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康养消费增势良好,增幅位于各消费类别首位。
《康养蓝皮书》指出,康养产业在中国市场方兴未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入场,形成了以房地产业、保险金融业、生物及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科创企业为代表的康养资本三大主力军。康养资本的快速涌入为康养产业注入了活力,具有资本密集特征和高科技含量的庞大康养产业正日趋成熟。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军康养产业,不断探索康养产业开发建设的新模式,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万亿级康养需求驱动的蓝海市场。
何莽认为,后疫情时代,民众健康与养老服务需求将加速释放,为区域康养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在海外疫情反复的背景下,海外医疗康养消费回流,这将为我国康养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各地要加快康养产业的发展步伐,在供给端提供更优质的康养消费产品提振消费,将康养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我国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同时,何莽也指出,根据实地调查及研究分析发现,全国康养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仍旧不容乐观,有效供给仍然是发展康养产业的一大难题,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实现康养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需要在产业体系完善、政策合理引导、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努力。
区域格局初成:西南片区康养产业发展迅猛
《康养蓝皮书》指出,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川渝区等四大康养辐射片区。但就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区域康养发展水平在竞争力和潜力上存在较大差距,南强北弱的发展格局尚未改变。
其中,西南地区依托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以文旅康养、康养旅居等项目建设为主导,康养业态百花齐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凭借较强的经济实力,在推进健康养老服务、建设康养平台方面拔得头筹;环渤海城市近年来大力引进康养项目建设,推进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康养合作发展平台,在提速康养产业发展方面势头迅猛。从地级市和县区发展来看,特大城市以服务本地民生福祉和满足康养需求消费为主导,工作重点放在健康城市建设和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上,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新兴康养产业发展为契机,实现城市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医药生物、医疗器械等招商引资,带动当地康养经济快速崛起,如天津、济南等;部分中等城市和县在康养产业发展中展现出资源、环境优势和发展潜力;而一些城市新区由于开发较晚,拥有建设城市大型康养综合项目的发展空间,有望成为新的城市康养中心和健康城市枢纽。
何莽认为,我国区域康养产业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西南地区在康养产业发展保持领先的同时,内部差距逐渐缩小。随着越来越多区域开始重视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不远的将来康养市场竞争将会进入白炽化阶段,亟需打开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