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名你为‘中山大学’号,愿你承续并光大中山大学永恒的家国情怀,满载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和建设者的热切期盼……”
昨日,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在上海长兴岛江南造船厂下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为这艘高大威武的科考实习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学”号承载起向海洋求索的使命与担当。
预计明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2016年6月,教育部批复同意中山大学在“十三五”期间新建一艘6000吨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该船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开工建造。据介绍,此次下水后将立即开展舾装调试,预计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据该船总设计师、中船集团第708所主任助理吴刚介绍,“中山大学”号是目前我国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创新设计亮点最多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大学科考船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孙冬柏介绍,“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具备科学考察和人才培养的双平台功能。它配备了大量先进科考仪器和科考操控支撑设备,建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能满足样品处理、检测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各类实验室,船舶平台的综合性能和科考功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大型“移动实验室”。
据该船总建造师、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张文龙介绍,“中山大学”号的科考作业实验空间大,而且可扩展性强。除了760平方米的固定实验室,艉甲板作业面积超过610平方米,可搭载十多个移动集装箱式实验功能模块,大大提高船舶的综合科考作业能力和工作效率。
此外,该船还拥有直升机热降平台,可有效提高人员输送和物资转运能力,并可作为无人机的起降平台,从三维空间上大大扩展了科考观测的范围。
在国内科考船中创下多个“首次”
作为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中山大学”号在国内科考船中具备多个“首次”。
吴刚说,该船在国内科考船中首次采用L型全回转低噪声推进器、首次采用轮缘永磁侧推、首次采用直流母排+储能蓄电池的组合设计、首次采用全航速主动式减摇鳍等。“中山大学”号非常注重绿色环保性能,满足最新国际排放要求,并将取得中国船级社Clean标志,确保对大气环境、水体等科考调查的影响降至最低。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有责任也有能力,响应党中央号召向海洋进军。”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说,进入新时期,中山大学围绕国家海洋战略部署,面向深海大洋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家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加快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高端人才培养,以综合性为特色的大海洋学科群发展迅速,海洋相关学科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并陆续开展一系列海洋科考活动。
“建造世界一流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打造高水平海上移动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与国内外优秀海洋科学家交流与合作,是历代中大人从不懈怠的海洋梦想。”陈春声说。
参加下水命名活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表示,时至今日,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远不如对太空的了解,原因在于海洋考察设备少、装备弱、人才缺。“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必将为国家了解海洋、发展海洋、守护海洋发挥重要作用。
原文链接: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l/2020-08/29/content_133674_718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