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下称“中大五院”)联合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等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Science Review上发表科研成果,对氯喹治疗COVID-19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估。
4月,国际胃肠病领域权威期刊Gastroenterology以封面文章刊发中大五院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了新冠病毒胃肠道感染的证据,提示粪—口传播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人体消化道的机制。
3月,《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刊发中大五院通讯论文,指出病毒在患者的胃肠道中活跃复制,并且在呼吸道中病毒清除后,有发生病毒粪—口传播的风险;随后,国际胃肠病和肝脏病学排名前列的期刊Gut发表医院原创性研究论文,对新冠病毒感染与消化道症状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系列高质量科研成果产生的背后,是中大五院近年来扎实推进中山大学“三大建设”(即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取得的重要成效。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所说:“基础研究不是‘大火炒菜’,很快就能完成;而是更像煲汤,需要长时间地积累沉淀。”
“无论疫情发生与否,体系都摆在这”
日前,中大五院院长单鸿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疫情发生与否,体系都摆在这。”对大学的附属医院而言,体系建设就是要从顶层设计上明确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发展路径,即以中山大学“三个面向”为引领,扎实推进“三大建设”,以疾病为中心开展科学研究。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中大五院的临床科学家始终将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将落脚点放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上,把科学研究做在病床边,不断提高临床救治能力,凝练出临床诊疗经验,为抗击新冠疫情贡献了“中大智慧”和“五院经验”。
源于临床问题牵引的多学科诊疗团队是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核心路径。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医院,不仅要解决临床医学难题,更要探究疑难杂症背后的成因,进而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医院科技创新要聚焦临床问题,就必须从临床中发现科研课题,更要在临床实践中检验科研成果。
疫情发生后,中大五院迅速组建新冠肺炎救治专科,集合数十个科室的力量开展疫情防控、救治工作,同时成立科技攻关小组聚焦临床问题,从率先发现并证实新冠病毒感染胃肠道,到深入探讨新冠病毒感染与消化道症状的关系,到提示发生病毒粪-口传播的风险,再到揭示磷酸氯喹在新冠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医院每一项科研成果的产生都是从临床实际出发,并且真正为国内外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大科研平台助力医院迅速展开科技攻关”
“这其实是我们的日常工作,此前团队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防控和机制研究方面已经开展了系列原创性工作,包括结核病免疫机制研究、黄病毒(登革病毒、寨卡病毒等)分子机制研究、细菌耐药生物学机制研究和纳米材料优化和临床诊治应用等。”中大五院学术总监黄曦教授指出,依托感染与免疫研究中心,针对感染性疾病,科研团队已经开展了针对性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目前,感染与免疫研究中心已收集临床样本(病毒核酸、外周血细胞和血浆)1万多例,正深入开展COVID-19病毒的流行病学、病因学等研究,同时与生物医药公司合作开发诊断试剂盒和医疗防护产品,已完成多项诊断试剂盒的临床验证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医院临床与基础研究团队迅速从疾病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治疗、护理、医院感染控制等多个方面系统地研究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与诊治措施和策略。
其间,中大五院临床科学家多次向上级部门提出项目立项指南建议,并牵头或以核心成员主持和参与了科技部新型冠状病毒应急专项、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应急专项、中山大学“三大建设”新型冠状病毒应急专项、广东省卫健委临床研究项目等国家、省市、大学各级科研项目数十项,已在国际知名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新冠病毒感染肺炎原创研究成果。
“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快’。单鸿教授提出病毒感染消化道的科学假说后,从研究设计、实验设计,再到科研成果产生,我们的行动都非常迅速。”医院感染病防治中心副主任肖非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院能够迅速组织科技攻关得益于医院近年来以在大科研平台、科研队伍建设上的布局,让临床科学家在发现临床问题的同时,能够第一时间展开研究。
肖非举例说,依托分子影像中心、广东省生物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等大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得以快速解析新冠病毒蛋白晶体结构,分析新冠病毒肺炎影像学特点,研究新冠病毒导致炎症和渗出的分子机制,总结新冠病毒感染后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的特点等,这都为科研成果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国内外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成果揭示了消化道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靶器官,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对新冠病毒防控与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中大五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啸峰介绍,医院原创成果“Evidence for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 of SARS-CoV-2”经过Gastroenterology以封面文章刊发后,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1月26日,中大五院新冠救治专科团队发现一位消化道出血的新冠患者患有病毒性食管炎,对其相关消化系统组织取样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医院及时将该结果上报上级卫生健康部门并展开科技攻关。2月13日,中大五院新冠救治专科团队联合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海关技术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从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粪便拭子标本中分离到一株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此后,Gastroenterology以封面文章刊发了中大五院关于新冠病毒感染人体消化道系统的科研成果。
2月5日,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在“实验室检查”中增加了“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3月3日,在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则加入了“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的内容,国内外多个地区的医疗机构也采用了对粪便病毒核酸阳性患者继续采取隔离措施直至粪便病毒核酸转阴的建议。
国外多项研究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炎症性肠病与新冠病毒关系。比如,欧洲胃肠道内窥镜学会(ESGE)联合欧洲胃肠病和内窥镜护理联合学会(ESGENA)共同发布的胃肠内镜检查和COVID-19流行的立场声明中,建议对拟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进行新冠病毒感染风险评估,医护人员应做好相应的个人防护;Science、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等世界权威学术期刊引用该研究成果作为新冠病毒可能在胃肠道中复制的有力证据。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0-06/05/content_78865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