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新华社】中山大学战“疫”记:践行初心使命 驰援湖北武汉

稿件来源:新华社 作者:杨淑馨 编辑:郑燕丽 发布日期:2020-03-20 阅读量:

在党中央统筹部署的抗击疫情“一盘棋”上,中山大学先后出动5批、总计512位医护战士,支援湖北一线,他们是数万名逆行驰援的一支劲旅。

挺进武汉:五百精锐分批驰援

1月24日,庚子年除夕夜,广州白云山机场,52名来自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白衣战士集结出发。他们与另外81名医护共同组成广东驰援湖北首批战队。

为响应国家号召,中山大学各个附属医院陆续吹响“集结号”,先后五次出动精锐,赶赴湖北一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4日,中山大学累计向湖北派出了512位医疗专业人员,占广东驰援湖北总人数的近四分之一。

而广东驰援湖北抽调医护人数前三名的医院全部是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他们分别是中山一院、中山二院和中山三院。

“招募令”一下来,各个科室的微信群闻令而动。请战书、请缨信,一篇接着一篇,一封接着一封。

前方意味着一线的风险,但他们更能理解身处疫情核心地的患者和身处最前线的同行,所以这支勇敢的队伍一往无前,选择逆行。

搏斗死神:多学科集结抢救危重病患

在这场驰援湖北的战“疫”中,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毫不吝惜地派出“豪华阵容”,采用“多学科立体化”的诊疗方式支援武汉前线,建立了重症患者 MDT 协作模式,展现了中大医科复杂病例救治的综合素质。

“我们的33名医生来自20个专科。除与本次新冠肺炎密切相关的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之外,还有心内、肾内、神经科、外科等各个专科。”中山三院医疗队队长杨扬说,每一次治疗方案的制定,都相当于是一次全院大会诊。

中大医科灵活运用前沿的医疗技术与创新的医疗模式,使危重患者化险为夷。

中山一院在武汉协和医院搭建“高级生命支持单元”,通过有创呼吸机支持、血液滤过技术以及俯卧位通气技术,成功救治多位重症患者。

中山二院正式启用“逸仙ICU病房”,这是由一个普通病房改造而成的小型ICU,“集中火力”加强对危重症患者的深度救治。同时,医疗队还开创了“医护一体化”查房新模式,医护共同开展病例讨论,打破了原有的医患、护患两条平行线的模式,重建医、护、患三位一体的崭新工作格局。

为了“快、准、狠”地完成血管穿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采用了“血管可视化技术”——在静脉显像仪之下,血管清晰可见,无所遁形。

奋斗战绩:写下初心使命,留下仁心仁术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中大医科军团尽遣精锐,承担的是“最难打的战斗”——重症治疗。

1月26日,中山一院第一批医疗队正式进入汉口医院,接管呼吸一病区。次日即收治70人,其中50多人是危重症患者。2月8日,中山一院第三批队伍正式进驻武汉协和医院重症病房。至此,中山一院三批驰援湖北医疗队伍全部到位。

除了中山一院,中山二院、中山三院、中山六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中山五院也鸣鼓出征,共计接管武汉汉口医院2个区、武汉协和医院西院2个区等多个病区,且以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为主。

自中大医科军团赴湖北支援后,捷报频传。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践行着中山大学的初心使命。

中山一院医疗队进驻汉口医院十来天后,多名患者治愈出院。

而作为本次广东省向武汉派出医疗队员人数最多的医院——中山三院,其首批医疗队在武汉汉口医院坚守一月有余之后,所在病区已有近百名患者重获新生。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中山三院的管理经验也得到认可并推广实施。

截至3月8日中午,中山二院负责的武汉协和医院东7区有18位患者痊愈出院, 6位患者转至轻症病区……

捷报背后,是中大医科军团精湛纯熟的医疗技术、全情投入的奋战精神和细致入微的关怀。

“请放心,你们不出院,我们不撤离。”这是中山一院吴健锋教授对病人的安慰。

中大医科军团的医疗队员们在实现一次次医疗技术突破的同时,收获了病患们真挚的感谢和社会的肯定。

在本次抗“疫”工作中,中山大学1个集体和10位个人获国家表彰。中山一院重症救治医疗队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中山大学10位同志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