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都网】“中国之治”的密码是什么?广东高校师生在这里读懂了!

作者:吴璇 实习生:郑雨晨 编辑:郑燕丽 发布日期:2019-12-27 阅读量:

“中国之治”有哪些成效?特点与优势在哪里?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的制度自信?12月26日,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读懂“中国之治”系列讲堂活动启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省委宣讲团成员、省社科院副院长赵细康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作主题报告,从“中国之治”的奇迹、“中国之制”的特点和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等三个方面阐述“从‘中国之制’看‘中国之治’”。

读懂“中国之治”系列讲堂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化对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的认识,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于近期组织进高校开展读懂“中国之治”系列讲堂活动。12月26日,系列讲堂首场活动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举行。

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等高校共约500名师生参加了活动。

据了解,从即日起到2020年3月上旬,系列讲堂活动还将组织理论专家和重大工程一线工作者走进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深圳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等高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省社科院副院长赵细康:

“中国之治”的“密码”在“中国之制”

“中国之治”成就两大奇迹

“要做到制度自信,首先要看到这个制度取得了哪些成效。”在报告中,赵细康首先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取得的成就。

赵细康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第一次把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成就概括为两大世所罕见的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二是社会长期稳定。“我们过去讲中国的奇迹都是经济,这一次增加了社会长期稳定,中国应该是目前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

“2020年应该是我们近代180年以来中华民族一个非常伟大的时刻。我们进入两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14亿中华儿女第一次走上了全面脱贫的时代。占全球1/5的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人类历史史上非常伟大的事件。”

赵细康用清晰明了的图片,对比了中国和外国的GDP等数据。他说,1840年以后近110年的时间,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痛苦不堪的时代,中国由一个世界大国沦为一个弱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崛起,2018年经济总量接近14万亿美元,世界经济总量目前是70多万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基本一样。

“中国之制”是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赵细康引述经济学家张五常2009年出版的《中国的经济制度》中的一段话:“这种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发生在人口众多、环境复杂的中国,近乎于不可置信。尽管这个国家有种种难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中国一定是做了非常对的事才产生了我们见到的经济奇迹。”

赵细康分析认为,“中国之治”的“密码”就隐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他说,进入近代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当时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开始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先后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形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现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我们这个制度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经过反复探索,甚至吃过很多亏,尝过很多苦头后慢慢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长期探索的制度。”赵细康指出“我们要从内心感觉到现在的制度就是好,就是适合我们的国情,是我们探索出来的制度。”

“我们讲制度自信不是空的,要真正内心认同。”赵细康说。

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

赵细康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学上解决了一个困境,就是“人民有权”和“政府有能”的悖论。

“西方的制度是人民有权,但是政府无能,很多事情政府干不了。”赵细康说,中国探索出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悖论,党的领导解决了“政府有能”,人民当家作主解决了“人民有权”,依法治国则保证了“按规矩办事”。

赵细康认为,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的道路为世界的发展模式做出贡献,甚至中国会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赵细康说,制度放到不同的地方开出不同的制度之花、结出不同的制度之果。他举例说,墨西哥不从国情出发,照搬美国制度,开放金融业、制造业、农业,结果一夜之间农民没有办法生活,农产品卖不出去,都涌入城市,致使城市形成了“贫民窟”,陷入典型的“拉美陷阱”。

赵细康用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作了形象比喻:“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赵细康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非常鲜明的特征。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多独特的运作体系。“比如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对口合作等。这些是中国独有的,也是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原因。中国没有把贫富差距拉得过大,没有撕裂,而是保持了长期稳定。”

南沙大桥项目原副总工程师鲜荣:

我们的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26日的活动上,南沙大桥项目原副总工程师鲜荣围绕“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国家制度保障”作分享。

“咱们国家的治理体系优势非常明显,为什么我们可以干这么多大事?”在谈到国家制度保障在重大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时,鲜荣表示,我们的制度体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山大学学生代表卜熙:

要敢于有梦、勤于圆梦

青年究竟能够在中国之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博士生卜熙结合自己前往国家级贫困县服务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我为‘中国之治’做些什么”。

卜熙给大学生的建议是:敢于有梦、勤于圆梦。“敢于有梦就是要树立凌云志。” 卜熙说,也许有的同学会担心,认为自己既平凡又普通,“但是你要知道,没有哪一个伟大的时代不是由每个平凡者,千千万万的平凡者推动的,也没有哪一份平凡的幸福不是有赖于每个平凡的砥砺前行才能实现的。你可以成为‘中国之治’闪亮的主角。”

大学生:

更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不少大学生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听完报告受益非浅,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广州大学学生丁佳慧:我听了报告后,对国家的制度建设以及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感到无比自豪。”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鄢建超:打铁需要自身硬,作为青年学子,要把学业、专业素质等各方面修炼好,然后再经历社会的洗礼,投身于国家建设。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的博士生卜熙:赵细康的报告是一场有料、又有趣而且深刻更深入的思想盛筵。“对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背后的制度原因作了理论阐释和现实的剖析,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之治’的巨大魅力,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原文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191226243019.html?layer=5&share=chat&isndappinstalled=0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