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广州日报全媒体理论评论部(频道)、中山大学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联合召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圆桌讨论会”。圆桌会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广州日报全媒体理论评论部(频道)与中山大学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共建的“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青年工作室”正式揭牌。
当前,舆论传播格局不断被颠覆和重构,新闻舆论生态也发生重大变化。如何认清当前新闻舆论传播格局的新形势新变化,明晰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不断开创具有时代特质和发展气息的新路径,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中的关键,也是新闻舆论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坤瑾副院长认为,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中国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构建具有开拓性、战略性、决定性意义。对此,要加强梳理其历史演进与当代价值的理论研究、关注其与当代中国舆论引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理论与策略研究等。应该从融入国际话语体系分析与政府传播及政府形象建构的理论基础及体系等多角度入手,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中国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葛彬超副教授认为,主流媒体是青年用户消费主流文化的重要途径,建构主流媒体与青年用户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用主流文化浸润青年人,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青年人。想让主流媒体走进青年人,首先必须了解青年人的媒介行为特征。其次,要加强主流媒体与青年用户的关系建构,为青年人打造健康的媒介生态。
羊城晚报编委、评论与深度报道部主任林兆均认为,媒体人要在新闻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当前,在移动互联网快速传播和“两个舆论场”的背景下,媒体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中,一方面,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要坚持建设性;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改变话语体系和创新方法手段。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有机的报刊运动”在新的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重新呈现,专业媒体更应守住事实复核这道关键门槛;在“用时间消灭空间”理论中,对“时间”的理解不应止于“速度”,还在于“时机”,我们要更新对新闻时效性的理解,加强对时机把握和舆论引导有效性的重视程度。对事实的理解不应该局限于微观真实,而应聚焦于宏观真实。宏观真实是对当代媒体人提出的更高要求。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教授詹小美认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的实践需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研究与新闻学概论、新闻史等专业课链接的关系。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效衔接到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中,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黄艳副教授认为,要加快挖掘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魅力,“问”“跨”“融”三个意识,缺一不可。问,是进入理论之门,要讲通、讲明、讲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必须找准真问题、指向大问题。跨,意味着内悉中国、外知世界,懂来龙去脉之史、祛西方中心主义之魅,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里的方法论。融,则是在机制层面,在培养体系、课程体系上探索建立融通机制。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钟智锦副院长认为,要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新阐释,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陶建杰副院长对培养传媒行业后备力量提出几点建议,他认为要为传媒行业实习生提供更良好的实践机会。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吴丹认为,在实践中,我们要实现对传播对象、传播平台以及教育者学习的全覆盖。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黄毅认为,社会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要有时代性解读。如何在新的传播环境和时代条件下阐释好、传播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们肩负的时代使命,也是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高校必须要担负起这一使命,在教学科研实践中落实好。
会议专家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根本体现,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我们要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者、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pc/html/2019-12/16/content_123686_6672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