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2、1,点火!起飞!”今天11时22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搭载“天琴一号”卫星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喷出绚丽火焰,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天琴一号”卫星有着不凡的意义。它是我国高校首颗由国家航天局立项、面向引力波空间探测的技术试验卫星,也意味着酝酿近20年、推出5年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正式进入太空试验阶段。
如果把宇宙比作一池春水,引力波就是黑洞并合等剧烈天体物理运动过程触发的一圈圈涟漪。美国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2016年2月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成功验证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并打开人类了解宇宙、探索未知的一扇窗。
世界前沿科技的新一轮竞合中,广东科学家主动“亮剑”。5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发起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研究计划,率先提出我国主导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
与LIGO在地面捕捉高频段引力波不同,“天琴计划” 将在距离地球约10万公里的轨道上部署三颗完全相同的卫星,就像垂直于黄道平面的一架“竖琴”。三颗卫星间的激光“琴弦”非常敏感,能够捕捉到低频段引力波信号,人类可以了解到更多元更丰富的宇宙信息。
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天琴中心教授杨山清解释,“天琴计划”并非突发奇想,团队从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开始已进行了20多年的技术储备,包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惯性传感装置经过多次飞行试验、测出目前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的最精确值和在国内首次得到月球上全部五个激光反射镜的回波信号,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发射10多分钟后,“天琴一号”卫星与运载火箭顺利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天琴计划’不为功利,但也有可能产生最大的‘功利’,将攻克一批卡脖子、高精尖技术。预计到2035年前后,‘天琴计划’三颗卫星完成部署,我们将聚集国内外优势力量,开展引力波探测研究,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罗俊说。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12/20/c2912821.html?colID=0&firstCol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