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 】中大宇宙科普“达人”王爽: 做科普要有“万花筒”的能力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 】2019-11-06 第A17版 作者:肖欢欢 、徐紫棋 编辑:蒋静 发布日期:2019-11-06 阅读量:

在银河系中,类似地球的行星可能有110亿颗。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这些“新大陆”呢?宇宙学家皮布尔斯创建了一套模型,为发现系外行星提供了方便,也因此获得2019诺贝尔物理学奖。上周末,文津奖获得者、宇宙学家、科普作家、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教授王爽,以“解读2019诺贝尔物理学奖”为题,与读者分享人类是如何发现宇宙中的新大陆以及人类如何揭开宇宙起源之谜。“做科普和做科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当,做科普丝毫不比做科研容易。”王爽说。

55年前,两位科学家因为在射电望远镜的天线中总是听到鸽子排粪便的刺耳噪音,进而发现了宇宙微波辐射。台上的王爽语言风趣,语调抑扬顿挫,讲座一开始,台下就不时爆出阵阵笑声。

鸽子屎”带来的诺贝尔奖

王爽介绍,1964年,贝尔实验室的两位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建造了一个大型的射电望远镜。但从建好望远镜的第一天起,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麻烦:喇叭口里的接收天线总会发出“烧开水”般的刺耳噪音。而且不管他们怎样调整天线的方向,这种噪声都不会消失。一开始他们还以为是咕咕叫的鸽子在拉屎。

在这两个工程师快要被折腾疯了的时候,其中一位工程师彭齐亚斯的一个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朋友帮了他,给他寄去了一篇论文,那篇论文是物理学家迪克与皮布尔斯(2019年诺奖获得者)合写的预言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论文。“看完这篇文章以后,他发现困扰了他们整整一年的那个烧开水的噪音,其实并不是生活的诅咒,而是命运的眷顾。”王爽感慨地说。随后这两组人合作,在《天体物理学期刊》上发表了两篇划时代的论文。王爽说,由于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9年10月8日,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皮布尔斯。“热大爆炸宇宙之父,伽莫夫,没能得奖;最早预言宇宙微波背景的人,阿尔菲和赫尔曼,没能得奖;最早发明探测宇宙微波背景仪器的人,迪克,没能得奖。倒是最年轻的,皮布尔斯得奖了。”王爽惋惜地说。

让科普变得“妙趣横生”

作为粉丝数近200万的新浪微博知名科学科普博主, 王爽常以其幽默风趣、浅显易懂的方式将天文知识科普大众。他讲起话来抑扬顿挫。“我在和其他人讲话时,有时也忍不住像讲故事一样,这可能跟我长期以来做科普有关。”他笑着说。王爽说,每次在做科普讲座前,他都要做大量准备工作,为了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他甚至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做准备。

王爽表示,科普作家并不是好当的。科研和科普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当,做科普丝毫不比做科研简单。在他看来,科普的第一点就是通俗易懂。通俗易懂意味着能让没受过任何科学训练的人,比如中小学生看懂。在王爽看来,所有生涩难懂的科学知识都可以通过这种类比而变得通俗易懂。

在王爽看来,如果一个科普作家没有自己的特色,他是不可能火起来的。王爽说,他最喜欢的科普作家是《万物简史》的作者比尔·布莱森。他虽然只有本科的学历,但他当上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院士,以及英国杜伦大学的校长。这位作家最大的本事就是讲故事,他能将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讲得妙趣横生。“在布莱森的魔法世界中,再平淡无奇的事物也会变得妙趣横生,让人大开眼界。在我看来,这种万花筒般的能力,就是布莱森最大的特色。”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pc/html/2019-11/06/content_121021_655418.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