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上的云南凤庆县与南海之滨的广州,相距约2000公里之远。
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之际,凤庆县第三中学初一(18)班和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初一(5)班的学生穿越了2000公里的距离,上了同一堂课。
这堂别开生面的课,由中山大学附属中学骨干教师蔡玲讲授杨绛的《老王》。通过远程直播课堂,两校师生可直接面对面互动。
已是10月中旬,凤庆的孩子们已需穿外套,而广州的学生还穿着半袖T恤,但他们都洋溢着勃勃的青春气息。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答案在这里碰撞。
蔡玲问:文中为什么老王被作者“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却不直接回答?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一名学生答:“因为老王只是一个人住,那里没有他的家人,所以不视为家。”
凤庆县第三中学一名学生答:“因为生活太艰难,难以为家。”
不时你来我往的互动,角色扮演的朗读,让时空的距离仿若不存。但信号传输那几秒的延迟,让集体朗诵中,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读完后,凤庆三中学生的朗朗读声还在教室里回荡,又独有一种特别的时空交错感。
上课时彼此的鼓掌欢迎,下课时的挥手互别,让2000公里外的孩子们彼此有了一批特殊的同学。
“我第一次听这个远程直播课,感觉有些紧张。一般上课都是听老师讲,这堂课有很多主动思考,广州的同学表达好,也很会思考,学到了很多东西。”上完课的凤庆县第三中学汤丽方说。
刚上完课的蔡玲说:“这是第一次上远程直播课,压力不小,却又感觉特别,我现在还仿佛沉浸在时空切换中没出来。”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严钦熙介绍,远程直播课堂于今年9月建成,两个学校可以不定期组织直播课堂,双方共同备课、共同组织、同堂互动和课后共同研讨。也可以将学校每年大约10场的院士专家讲座同步直播,由凤庆县第三中学组织学生自愿收听。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这几年的支持,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力量,帮助学校教研、教学开阔视野提高水平,也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凤庆县第三中学校长王有平说。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中山大学定点扶贫工作组组长吴京洪说,凤庆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教育提升也是当地的迫切需求。
从2013年开始,中山大学对凤庆县进行定点教育扶贫,这些年来一是通过师资结对、课程结对和学生活动设计帮助,以及捐赠校舍和图书室等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当地基础教育水平。
二是自2014年开始派出一个6人的研究生志愿者支教团,深入凤庆县鲁史镇支教,每年一次轮换。今年鲁史镇鲁史中学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中山大学学生。
三是落实教育部“银龄计划”,安排4名优秀退休教师,长驻凤庆县,帮助提升凤庆学校教学水平。
“扶贫不仅帮助了凤庆,也让中山大学的年轻教师和学生得到锻炼和培养。”吴京洪说。
原文链接: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9-10/18/c_1125122080.htm